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中國城鎮城鄉進入更高水平,公共治理模式也面臨重構,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
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點。不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更需要從最小管理單元出發,開啟一條起于城市末梢的智慧城市之路。
今年6月30日開始,建黨百年主題光影秀在黃浦江兩岸向市民開放,5天的時間有340萬人次到黃浦江兩岸,峰值客流達到了11.7萬人。正是依靠“一網統管”24小時關注整個濱江一帶的客流,輔以燈光調度、地鐵調度、電力保障、氣象服務等全力支撐,共同編織一張城市安全運行網,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這么狹小的區域中經受大客流考驗。
2021年8月,深圳市氣象臺在羅湖區發布暴雨橙色預警。當天下午,該片區仙桐體育公園累計降雨量達到113.4毫米。由智慧邊坡預警系統監測到異常情況,觸發了紅色預警。經過迅速研判立即啟動響應機制,將預警信息發布到責任人,該公園迅速采取閉園措施,第一時間對園區內滯留人員進行了疏散,并設置警戒和封控措施。預警信息發布20分鐘后,監測點處發生兩次小型崩塌,從邊坡滑落強風化巖碎石和泥土,有效避免了可能出現的人員傷亡事件。
以上的案例正是得益于最新的ICT技術正深度融入政府服務和城市應用中,數字技術給政府的城市治理創造了新的價值,也讓老百姓從生活的細微處感受到技術提供的安全和溫暖。
除了一二線重點城市,“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榜單全面呈現了中國縣域智慧城市建設水平,也深刻揭示了中國縣域不容小覷的經濟實力。根據《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全國百強縣以占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0%的GDP。隨著智慧城市建設重心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下沉,縣域已成為重要發力點,這些數據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2021中國智慧城市百佳縣市”完整榜單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其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縣域智慧城市迎來爆發階段,也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在我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開啟了深入發展數字農村、發展縣域的智慧城市新階段。
從城市大腦走向城市智能體,是一個認知的巨大升維,既有發達的以AI使能平臺為基礎的智慧大腦,還要有以5G、網絡為連接,讓老百姓能感受到這個網絡、感受到這個城市無所不在基礎網絡的骨骼和脈絡,還有以大數據和智能超算為核心的心臟,來處理這些海量的數據。所以未來的城市智能體是一個貫通眼、腦、手、脈的綜合智能化載體。可以加快推動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城鄉數字化融合發展,提升政府運作效能和治理水平,實現便民服務無處不在。
華為洛陽新基建中心-城市智能體
華為的《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白皮書》呈現了華為對建設智慧城市的深度理解和發展方向。華為通過本地化的地面服務團隊,以及數以萬計的生態伙伴,為智慧城市持續提供運營服務,也在為智慧城市的運營團隊持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