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確認美國發生了27起氣候災害事件,每起事件的損失超過10億美元,包括干旱、洪水、嚴重風暴、熱帶氣旋、野火和冬季風暴,這些事件導致500多人死亡。根據Gallagher Re的2024年自然災害和氣候報告,在全球范圍內,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為4170億美元,其中1540億美元由保險承保。天氣事件造成的保險損失繼續呈上升趨勢,2024年的損失比10年平均水平高出15%。
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與響應和維修相關的成本增加,與天氣相關的損失的頻率和嚴重性只會繼續增加,從而威脅到保險公司繼續承擔這些風險的能力。這種威脅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彌補這些損失的方法,還要利用技術來預測和預防這些損失。新工具的出現可以幫助企業更快地識別和響應威脅,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這一過程中收集的數據也有助于更詳細、更準確的風險建模。保險公司發揮著關鍵作用,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風險,通過與技術創廠商合作,保險公司可以將真實世界的風險數據與技術解決方案相匹配。在眾多技術選擇中,保險公司開始越來越多采用物聯網技術,來應對巨災帶來的不確定性。
物聯網正在加速改變一些領域的游戲規則,其中傳感器的作用非常明顯。檢測濕度和熱量等環境因素的傳感器不一定是最新的技術,但它們正在不斷發展,以更精細的參數形成更廣泛的洞察,從而為用戶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一位保險公司高管提到:聯網傳感器、實時數據流和深入分析可以提供及時的警報和更精確的建模,這對于減輕野火、洪水和冰雹等災害至關重要,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完全阻止這些災害發生,但我們可以用更好、更早的情報來武裝自己,實現更快的干預和更強的彈性,并最終減少保險公司和投保人的損失。
實際上,當前物聯網傳感器早已超越了溫度和濕度跟蹤,可以檢測一系列更為廣泛的環境因素,從而實現更快的響應和更有針對性的損失緩解工作。例如,煙霧顆粒物和氣體水平(CO2、CO、tVOCs)檢測傳感器已用于早期火災和附近的野火檢測,管道流速和水浸傳感器使水務運營者能夠精確定位持續漏水的位置和強度,還有監測環境光水平、噪聲水平和運動跟蹤的傳感器可以提供對附近活動的洞察,尤其是在無法部署攝像頭等高數據帶寬解決方案的區域。
在對野火進行投保時,有一些傳感器或物聯網技術可以檢測起火事件并觸發抑制/保護系統,以減輕甚至防止損失;針對洪水發生的情況,水位相關檢測傳感器可以幫助提醒洪水首先擊中的位置,這可以讓業主和保險公司知道在哪里優先考慮進行救援和災害評估,尤其是在大型或多建筑物物業中。還有一些物聯網設備也可以放置在高價值或關鍵區域(例如服務器機房或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設備附近),如果發生違規行為,工作人員可以立即做出反應以采取措施。
除了傳感器外,物聯網部署帶來數據的激增催生了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保險風險建模。物聯網解決方案可以提供實時、豐富的數據,這比通用的天氣預報更準確。當與針對特定用例量身定制的高級天氣預報和風險建模工具相結合時,物聯網解決方案可提供對潛在事件的精確洞察,這些風險模型有助于了解預防和響應計劃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物聯網解決方案在事件發生時提供有關事件嚴重性的實時更新,這使業主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制定他們的響應計劃,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并加強保護。
以洪水災害保險為例,當前多種因素加劇了洪水及其影響,一個主要因素是城市化進程的興起,其中不透水表面的增加阻礙了適當的排水;此外,氣候變化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它會導致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而一些局部問題,如排水系統不足和維護不善、不平坦的道路,可能會使問題變得更糟。針對這一狀況,一家總部位于英國名為Previsico的公司推出一個洪水情報平臺,集成了有關水文系統和排水系統的數據,包括當地河流、屏蔽涵洞、溝壑和衰減池等地表水系統以及下水道,以評估給定位置的內陸洪水風險。在平臺建設過程中,Previsico利用物聯網傳感器檢測不斷變化的水文情況,根據傳感器收集的數據,提供獨特的地表水洪水預測服務。根據Previsico所述,該公司提供的洪水預警比政府發布的標準河流和沿海警報更及時和詳細,特別是針對地表水的泛濫。基于此,Previsico幫助投保人主動管理和減少洪水風險,支持保險公司設定保費和承保限額,進行風險建模、進行風險評估,同時支持制定洪水災害計劃,降低大額索賠風險,并提前調動索賠業務確保供應鏈安全。
另外,物聯網數據可以為長期風險緩解策略的制定和更新提供支撐,有些風險事件可能不會立即發生,但通過物聯網方案多個角度和輸入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識別潛在風險的趨勢和模式,為長期決策提供依據。
中國氣象局預計,極端天氣會在未來26年內使全球收入減少19%。為遵守《巴黎協定》,全球或需付出6萬億美元的成本,氣候變化導致的經濟損失或將達38萬億美元。
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管理和理賠責任給保險業資產端和負債端帶來雙重壓力,隨著相關保險保障缺口越來越大,加大應對極端天氣投資力度、提升保險業應對氣候風險的綜合能力迫在眉睫。中國氣象局領導曾表示,金融與氣象密切關聯,用好氣象要素,便于利用金融杠桿對沖氣象風險,實現效益最大化。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發展“氣象×金融”服務模式,就是要以氣象高價值數據挖掘運用為指引,塑造氣象與金融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傳導鏈條,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杠桿作用。
巨災保險作為分散巨災風險的“減震器”,有必要推動其快速發展。《關于擴大城鄉居民住宅巨災保險保障范圍進一步完善巨災保險制度的通知》《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推動巨災保險發展。在巨災保險領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高保險業務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增強風險管理能力尤為重要。近年來,保險行業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創新技術,切合保險業數據驅動及實際應用的需求,推動產品設計、產品營銷和客戶服務等全方面及深層次的變革。其中,物聯網在巨災保險中探索和應用開始加速,形成一些典型樣板。
一方面是利用物聯網賦能巨災風險防御更加精準。通過結合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物聯網技術,保險公司能夠實時監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趨勢,相關數據為保險公司提供了科學依據,使其能夠提前預判災害可能影響的區域和程度,從而制定更為精準的防御策略。另一方面是物聯網助力巨災理賠效率大幅提高。在巨災發生后,受災地區可能因災害嚴重以致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不便進入現場查勘理賠,保險公司可以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通過物聯網、無人機、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進行現場勘查和損失評估,實現理賠數據的實時共享和快速處理。
以洪災保險為例,寧波是巨災保險的首批試點城市,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和人保寧波分公司合作,搭建公共巨災保險水災遠程核災定損管理平臺,研發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自動化水位樁,形成了具備高并發處理能力和多層析結構的海量物聯監測體系。可以全天候遠程自動獲取水災理賠基準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足不出戶完成定損理賠,理賠效率相比傳統人工核查提高90%。
盡管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損失預防經過一定程度的驗證,但許多實體仍然對采用物聯網猶豫不決。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受前期成本的制約,缺乏問責制是另一個障礙,因為在涉及許多利益相關者情況下,確定誰負責維護和響應警報具有挑戰性。網絡安全是老生常談的另一個障礙,聯網傳感器可能會給入侵者提供便利。
保險公司可以充當物聯網技術與最需要它們的企業之間的橋梁,保險公司可以幫助解決障礙并推動基于物聯網的損失預防技術的采用,許多保險公司通過向實施風險緩解技術的被保險人提供保費折扣或增強承保范圍來做到這一點,還可能通過要求某些技術作為承保的先決條件來實現,比如要求水浸或電氣監控傳感器作為承保的標準要求,就像強制性安裝煙霧探測器一樣,通過這一要求,保險公司發出一個明確信號,即保險不僅僅是賠付,也要致力于預防,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風險減量。最終,如果保險公司能夠將技術視為保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可選的附加功能時,相關技術采用率就會上升。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2024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從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災害事故的損失補償中,40%左右由保險業承擔,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0%左右。巨災保險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圍繞巨災風險保障,科技手段是完善巨災保險的重要方式,物聯網在這一過程中應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