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三農”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部署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當前,以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和應用為核心內容的數字經濟風起云涌,給全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與技術范式變遷同步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為有效應對經濟社會發展、人口結構變遷產生的新約束、提出的新需求,農業生產正在逐步進入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以數據為主要驅動力的數字時期,需要實現程度更深、范圍更廣的信息化變革,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更高級別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
2021年12月24日,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主辦的2022 中國信通院ICT+深度觀察報告會上,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智慧農業與數字鄉村發展研究中心聯合撰寫的《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研究報告——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鄉村振興》正式發布。
報告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當前中國智慧農業的發展狀況進行分析與研究,完成了以下幾方面探索:第一,明晰智慧農業的基本概念、運行邏輯與功能作用;第二,分析智慧農業的網絡與技術基礎;第三,總結以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產業的典型應用模式與實踐案例;第四,研究當前中國智慧農業面臨約束,并提出下一步的推進建議。
報告認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創新與應用水平,推動農業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既是新時期實現農業產業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充分發揮廣闊農村地區作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縱深、數字化轉型與信息消費潛在市場的重要優勢的大勢所趨,同時還是“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關鍵抓手。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機遇與系統約束并存,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框架下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國有農墾等的數字化改造,小農戶的數字技能“補課”是當前與未來一個階段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因此,需要權衡由于數字化發展階段不同帶來的智慧農業的特殊性,又需要在廣泛吸收服務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確定可行的發展路徑;注重體制機制的改革與創新,不斷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企業家精神;完善“產學研”轉化機制,匯聚農業農村、工信、網信、財政、教育及科技等多方面力量,推動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標識解析及數據等數字解決方案與標準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積極構建符合中國“大國小農”“適度規模化”農業經營的基本結構特征、數字化發展需求的智慧農業體系。
報告目錄
一、農業進入數字化發展新時期
(一)智慧農業的基本概念與核心邏輯
(二)智慧農業為改造傳統農業帶來機遇
(三)全方位政策紅利加速智慧農業發展
二、智慧農業的發展基礎:技術、設施與通用方法論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釋放產業數字化新動能
(二)電信普遍服務不斷夯實智慧農業網絡與服務基礎
(三)工業互聯網為智慧農業發展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三、典型案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融合實踐
(一)綜合服務:中化先正達“先農數科”打造“三位一體”智慧農業
(二)智慧零售:中國電子中電互聯以區塊鏈技術實現農產品溯源
(三)智慧溫室:海爾卡奧斯以工業互聯網推動設施農業智能化
(四)農業互聯網:農信互聯以信息技術打造豬聯網
(五)農資供應鏈:杉數科技以數據驅動加速農資供應便捷化
(六)設施農業:智多莓草莓種植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實踐
四、中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約束與推進建議
(一)中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約束
(二)中國智慧農業發展推進建議
更多精彩,敬請閱讀現場發布PP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版權聲明:本報告版權屬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違反上述聲明者,本院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