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伊始,工信部便投出了一記重磅消息,其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讓“太陽能光伏發電”這項寶藏技術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對于大部分90后、00后而言,“太陽能熱水器”聽起來就很古早,而對于很多80后來說,全家共用一個儲水箱、估算著水量用熱水的場景也算是“時代的眼淚”了。如今,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走進了千家萬戶,居民不再受限于水箱的儲水量。但太陽能這一大自然饋贈的重要清潔能源卻并未就此退出歷史舞臺,相反,太陽能加熱、太陽能發電正在逐步深入產業。
2022年伊始,工信部便投出了一記重磅消息,其聯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了《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下文簡稱“行動計劃”),讓“太陽能光伏發電”這項寶藏技術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之所以稱之為寶藏,是因為在雙碳目標下,縱觀包括光伏、風電、水電、核電和生物質在內的豐富可再生能源,水電和生物質開發程度有限,核電又因安全因素和地域限制難以廣泛應用,只有光伏與風電具備較大發展前景。
此外,光伏產業本身就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據中商情報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光伏累計并網裝機規模為253.43GW,遠超十三五規劃定下的105GW目標,預計2021年中國光伏累計并網裝機規模為296.13GW。十四五期間,隨著應用市場多樣化以及電力市場化交易、隔墻售電的開展,新增光伏裝機將穩步上升,行業市場規模隨之擴大。
在1月4日發布的《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了產業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光伏行業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產業技術創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量產化轉換效率顯著提升,形成完善的硅料、硅片、裝備、材料、器件等配套能力。智能光伏產業生態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水平逐步深化。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取得明顯進展,智能光伏產品供應能力增強。
支撐新型電力系統能力顯著增強,智能光伏特色應用領域大幅拓展。智能光伏發電系統建設卓有成效,適應電網性能不斷增強。在綠色工業、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綠色農業、鄉村振興及其它新型領域應用規模逐步擴大,形成穩定的商業運營模式,有效滿足多場景大規模應用需求。
綜合來看,“行動計劃”分別從制造端的行業智能化與應用端的場景智能化兩方面對于整個智能光伏產業進行了明確規劃,并錨定了提升行業發展水平、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各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光伏人才培育六大方向,明確了發展路徑。
在制造端,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制造業規模在全球范圍內位居前列,據芯鋰話于2021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硅片產能占全球97%的產量、硅料占全球75%的產量、組件占全球71%的產量、逆變器占全球60%的產量。
盡管如此,數字化席卷全球、全行業之際,光伏制造端的智能化升級也將為我國保持核心產品產能優勢提供有效助力。“行動計劃”提出,要推動光伏基礎材料、太陽能電池及部件智能制造。促進智能化生產裝備的研發與應用,提升整體工序智能化銜接。
同時,“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在多晶硅、硅晶電池、光伏組件、逆變器等光伏產業關鍵材料方面的發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著光伏產業鏈的主動,但在光伏膠膜原材料這一環節卻只能依靠海外進口,短時間內依然無法完成全面自主替代,一旦遭遇卡脖子斷供,后果自有前車之鑒。據介紹,行業中的主流膠膜原材料有EVA樹脂和POE樹脂兩大類,目前僅有三家國內公司具備生產光伏級EVA的能力,尚無任何一家公司具備生產光伏級POE的能力。
在應用端,“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建設智能光伏系統并發展智能光儲系統,并面向智慧鄉村、建筑、工業、交通、農業、電站、通信等多個垂直領域提出了“光伏+”的行業融合應用,并列舉了智能光伏發電終端、智能光伏系統支持工具、智能戶用光伏系統、智能設計、智能集成、智能運維等多個融合發展應用:
據中國能源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根據光照資源不同,目前光伏的設備發電成本在0.2-0.4元/kWh,過剩的壓力持續刺激技術進步,度電的技術成本繼續向0.1元/kWh進發。隨著光伏“平價時代”的到來,其在智慧鄉村建設、智能建筑、智慧園區等用電集中、能耗大且易部署光伏系統的場景下率先實現了成熟應用。
加之我國雙碳目標的大力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在舊屋改造、新房建造的不同場景下的滲透率均將持續提升。根據中國建筑科學院太陽能應用研究中心的測算,截至2020年,我國既有建筑面積可安裝光伏超過400GW,每年竣工建筑面積可安裝40GW,潛在市場空間達千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成本,儲能技術也是影響光伏產業應用的重要因素,“行動計劃”也明確提出,要突破智能光儲關鍵技術,平抑光伏發電波動,跟蹤發電計劃出力、電量時移,提升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能力。推動光伏電站與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飛輪儲能等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電源側光伏儲能項目,保障光伏發電高效消納利用。
最近一年以來,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確立后,能源賽道變得好不熱鬧,智能光伏這個“香餑餑”也再次迎來了業界與資本市場的關注。而當外界的目光聚集到光伏行業后,很多人才發現,華為的身影赫然在列,并處于領跑位置。
2021年11月,任正非一句“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的振臂高呼之下,華為五大軍團正式出征,其中,華為數字能源公司旗下的智能光伏和數據中心兩大軍團在未來兩年的業績目標分別為200億元、300億元和150億元、225億元。
可以說,華為是國內科技巨頭中率先明確踏足智能光伏的企業。但實際上,在軍團誓師大會之前,華為早在2013年便進入了逆變器行業,2015年就趕超眾多老牌企業,成為全球逆變器出貨量冠軍,并一直蟬聯至2020年(占全球出貨量23%)。
此外,華為率先將其多年積累的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跨界融合,已經推出了智能光伏解決方案FusionSolar。
FusionSolar在發電側,將AI、云等新ICT技術與光伏進一步深度融合,打造 “高效發電、智能營維、安全可靠、電網友好” 的智能光伏電站, 助力光伏成為主力能源。在用電側,基于“主動安全,更優度電成本”的理念,華為面向企業,推出行業綠電解決方案,開啟低碳新時代;在家庭場景,推出24h綠電解決方案,率先實現24小時享受清潔電力,開啟零碳新生活。
FusionSolar分布式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FusionSolar 8.0中,華為還推出了智能組串式儲能方案,用電力電子的可控性解決鋰電池的不一致性和不確定性,利用分布式溫控、全模塊化設計等創新技術,降低LCOS 20%,提升放電15%、初始配置降低30%、運維節省170萬元/MWh/年。
此外,華為數字能源還成功簽約沙特紅海新城儲能項目,該項目儲能規模達1300MWh,是迄今為止全球規模最大的儲能項目,也是全球最大的微網儲能項目,對全球儲能產業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和標桿示范效應。
毫無疑問,在智能光伏賽道上,華為作為動身最早的一批探路者,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如今,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聚集在智能光伏乃至整個能源產業,在相關利好政策的疏導與資本的支撐下,市場也將在良性競爭中迎來更好的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處長孔濤曾指出,十四五”期間光伏發電發展將進入一個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十四五”將通過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升光伏發電消納和存儲能力,既實現光伏發電大規模開發,也實現高水平的消納利用。
寫在最后
經過多年的發展,光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有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智能光伏也將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張嶄新名片和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
如需下載《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文件,可關注物聯網智庫公眾號,并在后臺回復關鍵字:智能光伏。
參考資料:
1.《光伏行業研究及2022年策略報告:拐點已現,擁抱成長》,浙商證券
2.《誰來補上中國光伏產業的最后一塊短板?》,芯鋰話
3.《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2021-202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