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到2021年的新冠肺情疫情中,幾乎人手一個的健康碼作為大數據應用,為疫情的聯防聯控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21年,面對局部突發疫情的核酸檢測手段, “一個不少”地檢測標準體現了管理的剛性,而未來要向“一個不少、一個不多”的精準檢測范圍更近一步,這是管理以人為本的柔性。
無論是韌還是柔,背后都有大量的城市數據管理的挑戰要解決。在國務院2021年12月12日簽發、并于近期公開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認為,未來的智慧城市應該是“服務型”“協同型”“數治型”“安全型”的,為民眾提供能用、管用、好用的服務。
圖為深圳龍崗區智慧運行指揮中心
城市安全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火災、洪水、撞車、漏燃氣等都在其中,但保障城市安全的韌性應該是三維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認為,城的韌性是城市安全的基石,具有韌性的城市首先是城市的基礎設施有韌性,其次要做到“事的有序”,各類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法可治;最后要“管得有效”,敏感數據可知、可判、可斷。
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內澇、生態安全、空間不足等,有些“病”已經到了臨界的狀態。如何治“病”,陳湘生認為,要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實現城市全域要素信息化和城市運動的實時化以及管理韌性能夠智能提升。從感知到互聯再到賦予智能,城市的智能化管理也循著這一思路設計每一個環節。
從感知來看,目前的現狀是弱感知,而且各自為陣。“要想實現城市韌性,對感知、數據的需求要推進一體化。”陳湘生說。華為公司副總裁、企業BG全球政府業務部總裁岳坤認為,建立一個數字世界的城市管理機制,需要把城市當做一個生命體、有機體來打造,打造好城市的感知、中樞、應用、網絡、數據。無論是城市的眼睛、腦、手,還是脈、血液都像人一樣的,形成城市智能體,進行自我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這樣的話,整個城市才能可調節和發展。
“1984年,鄭州原有的市區面積只有2020年的1/6,城市擴大了5.5倍,擴大了什么地方?是原來鄭州的水可以淹掉的地方,我們叫蓄洪區或者稱為海綿城市,現在把蓄洪區建成了城市,洪水往哪里去?黃河在這里是懸河,只有賈魯河是排空的,賈魯河每天只能排8000立方的水,那天的暴雨量是3.5億立方,水怎么排?肯定是把城區全淹掉。”陳湘生說,“這是城市規劃的多災耦合。”
在城市交通方面,如果能做到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全域要素感知,包括天空地立體監控、城市交通設施的信息化、全面感知、動態感知,通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城市擁堵的問題是可以改善的。但現實是很多交通數據是多元異構的,標準不統一、共享機制不健全。
“我們本來是想做粵港澳大灣區的智能交通的數據中臺,但是不可能,為什么呢?”陳湘生說,“因為深圳的數據可以給我們、廣州的數據可以給我們、香港的數據可以給我們,但是標準不一。提高城市韌性管理,需求是明擺著的,核心是做到數據共享、標準統一和融合互通的數據平臺建設,最后能夠形成智能化或者是自動化運維的數據平臺,這非常關鍵。有了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AR/VR/MR等技術可以實現城市運行數據體制的實時感知,更大范圍內的自動駕駛、遠程精準醫療等應用就有了實現的基礎。”
在有了數據、有了分析之后,如何實現智慧的決策是一個更困難的事。“應急處理時只能有一個聲音,如果好幾個人管就會‘打架’,上下游的矛盾就突出,這就需要用AI、5G、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新一代的智能技術,構建協同、智能實用的城市治理智慧服務平臺,進行統一的運維管理。從這一點看,未來的城市建設規劃也要走向一體化。”陳湘生說。
上海和深圳的城市管理水平高,是得到公認的。目前兩個城市的數字政務都已經實現了“一網統管”。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一網統管城市數字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說:“‘一網統管’不是一個系統而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把政府的各個部門、各個委辦局打通。”
一個地級城市至少有40個委辦局,再加上區級單位,會有50多個條線。北京在2019年實現一網統管時,匯集了68個不同系統。
“‘一網統管’縱向要打通市一級、區一級和街道一級,這是三級平臺,因為真正落地是在街道基層一級,如果沒有這個體系,無法打通線上和線下。如果只有線上,有感知沒有決策和執行,在城市也不會產生真正的運行效果。”鄭磊說,“上海提出的是‘官、管、防’,官是感知,管是決策和行動,現在真正要突破的是防,基于官和管的經驗,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做到預防風險、提前預警。”
在當前最重要的疫情防控上,上海的核酸檢測做法備受好評。“在迪士尼公園做核酸檢測時,大家也看到了迪士尼的煙花,說是一場最浪漫的核酸檢測。”鄭磊說了幕后的原因,“當時的考慮是一方面要做檢測,門口排了200多個檢測位,是為了快速讓大家檢測完成回家。如果不是這樣的,很多人當天回不了家。但如果迪士尼通知關閉所有的設施,大家都到門口檢測,那會造成什么?可能會造成踩踏,可能會在門口排很長的隊。所以,當時所有的設施都繼續運營,這會把人流分散,不要讓所有人涌向門口。放煙花,也是吸引人流在里面停下來,進行人流分流。”上海迪士尼公園的陽性病例發現后,政府在網上發布信息動員去過迪士尼的人都去作核酸檢測,各個醫院排滿了人。如果有人不主動去檢測,大數據會給他發短信,社區也會找到他。因為有大數據,能夠精準找到他們,而且事發當晚就要找到,第二天上海直接發布了一晚6.8萬人的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目前為止,上海沒有做過全民核酸檢測。上海的疫情防控有一句話“少一個不行”,但更重要的是后半句“多一個不要”。鄭磊說,有了大數據,我可以畫一個大圈,最好把幾十萬人都圈起來,或者全程都做檢測,這是少一個不行;但真正難的是,利用技術要解決“多一個不要”的問題,有了數據,就是要精準找到他,盡可能不打擾那些無關的人,而不是一有大數據,但凡有一點可能性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找來做核酸、隔離14天。
“我們利用數據,到底是利用數據擴大化,還是利用數據精準化?我們當然要用數據,但用數據做什么,這是一個理念、這是一個擔當,是整個城市管理和服務的綜合考量。”鄭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