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西安、河南、北京等地卻接連出現確診病例,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再次升級,通信行程卡、健康碼再度成為了市民出入公共場所的“通行證”。然而,這張“通行證”最近一段時間卻頻頻引發爭議,甚至成為了人們歸家團圓之路上的最大“阻礙”……
2021年春節,大家能否回家過年的關鍵在于:你的行程碼是綠色嗎?
2022年春節,大家能否回家過年的關鍵在于:你的行程卡帶*嗎?
自2019年春節起,新冠疫情似乎難逃“春節魔咒”,每到返鄉高峰期來臨之際,都會出現規模性復發。如今,年關將至,西安、河南、北京等地卻接連出現確診病例,各地疫情防控力度再次升級,通信行程卡、健康碼再度成為了市民出入公共場所的“通行證”。
然而,這張“通行證”最近一段時間卻頻頻引發爭議,甚至成為了人們歸家團圓之路上的最大“阻礙”。起因是疫情防控升級,部分地區的公共場所直接拒絕行程卡中帶*的市民進入,恰逢返鄉高峰期,部分地區要求行程卡帶*的外來人員隔離觀察,甚至還出現了直接勸返、不讓進入等情況。
如果身處高風險地區仍堅持返鄉則有義務配合隔離,但目前很多人僅僅是途經高風險地區所在城市便被標記帶星,著實“冤枉”。
更有甚者在空中也沒能幸免——日前,一位朱女士向媒體反映稱,其從北京直飛澳門,行程卡顯示途經珠海并帶星號。隨后,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回應,公司難以修改行程卡的*,建議等待數據更新。
那么,通信行程卡多久更新一次呢?行程卡上的*又是如何判定的?是否存在位置偏差?如果查詢不到行程卡狀態怎么辦……針對有關返鄉大計的種種疑問,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通信行程卡背后的工作機制。
“通信行程卡”的行程碼查詢服務是由工信部指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共同提供支持。
在2021年8月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諶凱介紹道,當時,“通信行程卡”已累計提供查詢服務超過120億次,有力地支撐了“用戶是否到訪過中高風險地區判斷”。
在技術層面,通信行程卡是通過分析用戶的手機信令和話單數據來判斷用戶的位置信息,該數據由運營商通過用戶所用手機號所處的基站位置獲取。
具體而言,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中的移動網子系統是由移動業務交換中心(MSC) 、歸屬位置寄存器( HLR) 、拜訪位置寄存器(VLR) 、鑒權中心(AUC) 、設備識別寄存器(EIR) 、操作維護中心(OMC-S) 和短消息業務中心 (SC)構成。其中,MSC可以基于HLR、VLR、AUC實現位置登記、越區切換、自動漫游等重要功能。
當用戶的手機開機嘗試接入GSM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搜索基站,與其建立聯系,并開始向網絡注冊。運營商網絡會檢查該用戶SIM卡的入網合法性,如果合法,手機接入網絡成功,此時,運營商便可以根據位置區編碼來更新手機的位置信息。
但當用戶在同一基站覆蓋的區域內活動時,其位置信息并不會更新,而當用戶離開原基站覆蓋范圍時,基站控制器(BSC)會向原基站MSC提出換區請求,當原基站MSC識別到其位置區編碼與扇區編碼不在自身覆蓋范圍內時,會向目標基站MSC發出切換請求,目標MSC隨即準許其切入信道,隨即便會更新手機的位置信息。
而通信行程卡又是如何通過基站位置來判定用戶是否處于高風險地區的呢?
在信號覆蓋較好的城市中,一部手機通常會處在多個基站的信號覆蓋之下,手機會對不同基站的下行導頻信號進行“測量”,得到各個基站的信號TOA(到達時刻)或TDOA(到達時間差),同時再結合基站的坐標,就能夠計算出手機的坐標值。
然而,基站定位的精度并不高,誤差甚至可以達到百米到上千米不等,主要取決于基站的位置和密度。簡而言之,基站數量越多,密度越高,定位精度也就越高。基站和手機之間的障礙物越少,定位精度也會有所提升。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會出現“沒有去過確診病例所在小區/辦公樓也會被標記*”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行程碼的記錄規則是,當用戶在某城市駐留時間超過4小時才會被記錄,所以前文提到的“空中躺槍”事件與其在飛機上經過珠海并無關系。
廣東移動也再度回應,判斷該乘客是在交界區域活動時使用了珠海基站信號才導致了行程卡“加*”。如此一來,便暴露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即相鄰城市的“誤傷”。
身處兩個城市行政區劃交界處的市民可能會面臨一種啼笑皆非的情況——未到過另一個城市,但行程碼上出現另一個城市的行程。這是因為運營商在布設基站時,為了確保信號連續,減少覆蓋盲區,并不會規避地域界限,因此在兩地交界處基站信號可能會交叉覆蓋,導致有可能在本市記錄了相鄰城市的行程記錄。
此外,也有不少市民遇到過通信行程卡查詢不到行程信息的情況,回顧其定位原理便可知,很有可能是在基站信號連接時出現問題,所以可以嘗試關閉Wi-Fi連接使用4G/5G流量,或在當地撥打電話,與當地基站建立聯系。同時,由于行程卡設置了滿足4小時為駐留的判斷條件,所以,用戶在一天內最早至最晚的通話或流量使用記錄時間跨度需要超過4小時才能滿足位置更新的基礎條件。
誠然,各地方政府突然升級防疫要求,加之多地同時爆發多例確診病例致使中高風險區域增多,嚴峻的疫情大環境與熱烈的歸家赤子心都為行程卡上這一顆小小的“*”加注了更多的意義。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此輪疫情初期時的應對之法堪稱“一刀切”,令不少市民“見*色變”,甚至出現了一機雙卡、帶備用機上班等諸多作弊行為,實則為疫情防控與確診病例流調增加難度。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通信行程卡的定位精度也是一件極具爭議的事情,拋開技術層面的操作可行性與全國范圍內提升精度所要增加的成本,如果將定位精度精確到單元樓、樓層等更加具象的位置則有可能存在個人隱私安全問題。所以,從個人到相關機構都應理性看待行程卡及其效力。
日前,“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對于近期大家在使用行程卡查詢服務時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并明確提出,不建議對帶星號的行程卡用戶直接采取隔離措施。
寫在最后
目前已經進入了春節倒計時,很多同事每天都“誠惶誠恐”地關注著當地的疫情與自己的行程卡信息,唯恐在“臨門一腳”時出現任何差池。對于各地政府而言,嚴肅對待返鄉高峰期的疫情防控肯定是重中之重,但也需要理性看待行程卡,其星號“*”和用戶個人健康狀況無關,僅作為包含中高風險地區城市的提示標志。
最后,希望新冠病毒早日離開地球,希望通信行程卡早點下崗!
參考資料:
1.《那為什么行程碼會知道自己到哪些地方呢?它工作的原理是什么呢?》,知筑
2.《老司機揭秘手機定位技術,這下徹底明白啦!》,鮮棗課堂
3.《行程碼帶*回家要隔離?打工人別慌!基站定位精度了解一下》,電子發燒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