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業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并購交易宣告泡湯。
今天早間,據直接了解交易內情的人士對《金融時報》透露,在美國、英國和歐盟三地的監管機構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競爭可能受到的影響表示嚴重擔憂后,軟銀作價660億美元將英國芯片公司ARM出售給英偉達的交易宣告失敗。
早在2020年9月,英偉達就發布聲明表示將斥資近400億美元收購ARM。根據協議,英偉達將以現金+股票的形式進行收購,包括價值215億美元的股票以及120億美元的現金,還有雙方達成的簽約時即刻支付的20億美元。此外,雙方還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稱,軟銀可能根據收益結構獲得最多額外50億美元的現金或普通股,如果ARM未來的經營業績表現達到特定的財務績效目標,英偉達還將向ARM員工支付15億美元的英偉達股票。
這筆交易宣告泡湯后,軟銀痛失了原本因英偉達股價上漲而有望獲得的一大筆意外之財(去年英偉達股價飆升,最高達到過870億美元的峰值)。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交易宣告失敗以后,軟銀仍將獲得12.5億美元的分手費,現正在力求年底前通過IPO出售ARM——對于軟銀來說,這可能目前的情況下是出手ARM的最有利方式。
據悉,此次交易失敗還將導致ARM的管理層發生劇變,首席執行官Simon Segars將由該公司的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人Rene Haas取而代之。
早在今年1月底,就有消息傳出英偉達已經告知合作伙伴,公司正準備放棄從軟銀集團收購芯片設計企業ARM。
當時彭博社報道稱,ARM的出售受到嚴格審查,因為其芯片設計用于從手機到汽車再到工廠設備的所有領域,使中立性成為其商業模式的基礎。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都依賴ARM的技術,監管擔心在英偉達的領導下,各國的科技公司可能會失去不受限制的訪問權限。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芯片設計公司之一,ARM為全球許多公司設計芯片,這一中立策略使其獲得了巨大成功:早在2019年第三季度時,ARM的合作伙伴基于其授權技術出售的芯片量就已經高達64億顆,截至到該季度末,ARM的合作伙伴已經出貨超過1600億顆基于ARM技術的芯片,過去三年平均每年出貨都超過220億顆。
雖然ARM相比英特爾,與后者在商業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營收僅十多億美元,還不到英特爾營收的零頭,但由ARM為基石的ARM生態體系已經顯示出強大的活力。最能證明這種情況的一件事就是——蘋果已經棄用英特爾,未來將持續轉向ARM架構的自研芯片。
早在2016年時,軟銀就以320億美元的價格將ARM進行了私有化。當時,軟銀CEO孫正義信心滿滿的表示,準備迎接奇點(Singularity)的來臨,宣稱人工智能的智慧將在不久的將來超過人類。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疊加上投資Uber和WeWork的失利,軟銀在虧損數十億美元后陷入了現金危機。
到了2020年3月,孫正義對外表示,將會在出售旗下大約4.5兆日圓(約420億美元)的資產,用來回購股票以及降低債務,之后就有消息爆料軟銀集團已經委托高盛開始物色合適的買家,還曾與蘋果、三星等行業巨擘接觸,不過均遭到了回絕。
為推動ARM的出售,軟銀集團還曾宣布將ARM公司旗下聯網服務業務(IoT Service Group,簡稱ISG,包括IoT平臺和Treasure Date)打包出售,但隨后軟銀集團發布聲明,取消了這一剝離計劃,最終選擇保留ISG。
英偉達的出現,讓軟銀看到了新的希望,而從英偉達方面來看,其收購ARM或許也是謀劃已久。
英偉達先是完成了對以色列Mellanox Technologies的收購,隨后又以未公開的價格宣布收購開發網絡軟件公司Cumulus Networks,而ARM作為一家出售IP授權服務的芯片設計公司,其客戶遍及全球,在智能手機芯片領域更是擁有超過90%的市場占有率,包括蘋果、高通、三星、華為等世界大廠,其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在2020年9月14日,當英偉達宣布將以4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RM時,整個行業一片沸騰。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還曾表示,本次合并將創建一家在AI時代享有盛譽的公司,將英偉達的AI計算功能ARM的廣闊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可以將計算從云,智能手機,PC,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技術推進到邊緣物聯網,并將AI計算擴展到全球每個角落。
從商業角度而言,當時普遍認為該交易如若達成,將意味著雙贏。ARM將改變英偉達目前過度依賴GPU產品的現狀,而英偉達還將因此獲得移動CPU/GPU方面的IP,極大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并將使其躋身移動處理器領域,同時有望將其顯卡端的優勢進一步延伸,在移動端大放異彩。而對于軟銀而言,這個收購價格相對于2016年收購時支付的320億美元而言,有高額的溢價,可以彌補在WeWork等項目上的投資失敗而導致的債務泥潭,使集團度過難關。
不過,短暫的輿論高潮過后,風向卻出現了急轉彎,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骨感總是同時存在。
在當時收購消息宣布后,ARM的聯合創始人赫爾曼·豪瑟(Hermann Hauser)博士在接受英國BBC采訪時就曾直言道:“允許英偉達收購ARM將是一場災難,因為這將損害ARM必須滿足眾多不同公司和供應商需求的中立性和能力。”
除了技術和客戶層面的阻礙,政府監管也一直是英偉達想要收購ARM不得不直面的重大問題。ARM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手機芯片IP授權方,收購交易想要達成,亦需獲得英國、中國、美國和歐盟的批準,監管審批時間或長達18個月。
當時,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牽頭的調查工作就考慮到了國家安全問題,以及是否會削弱英國的科技實力;去年10月,歐盟27國也開始聯手對這一收購案展開調查,同樣表達了對合并后企業可能會壟斷市場的擔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甚至通過訴訟方式要求停止收購;而中國的反壟斷律師也曾表示,由于中國的調查,可能使這筆交易比英偉達給出的18個月窗口期有所延長。
ARM的總部位于英國劍橋,面向世界各地的芯片制造商出售其半導體藍圖和許可證,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名“中立玩家”,甚至被稱為“芯片業的瑞士”。而總部位于加州的英偉達作為一家美國公司,通過這筆收購是否會讓其他玩家更難獲得ARM的技術,讓行業產生了擔憂。雖然英偉達一再堅稱,不會改變ARM的商業模式,并會對該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并繼續保持ARM的中立性,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但是,未來永遠都是難以預測的,監管一直擔心ARM未來將逐漸與總部設在美國的英偉達的利益保持一致,從而扼殺競爭對手技術的發展。
對于國內芯片產業而言,也一直在擔憂ARM在出售給英偉達之后,能否繼續正常提供服務。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美國勢必會進一步加強對ARM的控制,這對于需要ARM授權的國內廠商而言,無疑是一把沉重的枷鎖。并且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美國在芯片上實施的卡脖子戰略已經達到了對方想要看到的結果,臺積電無法為華為代工便是最好的證明。
而此次英偉達收購ARM的失敗,對于國內的廠商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可以有更大的概率以時間來換取空間和希望,踏踏實實做好技術,應對未來變幻莫測的環境。
資料來源:
《英偉達+ARM=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災難”?》,物聯網智庫
《剛剛,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史上最大半導體交易案或讓中國“芯”路更加艱難》,物聯網智庫
《已被證實!英偉達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 Arm》,云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