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東航MU5735“黑匣子”找到了!為什么這個東西能還原關鍵信息?
作者 | 物聯網智庫2022-03-23
根據最新消息,截止發稿前,在現場救援力量緊張的地毯式搜尋下,搜救人員已經找到了東航MU5735航班的一部“黑匣子”。但據東航飛行事故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消息,該“黑匣子”外型損壞嚴重,暫不確定是數據記錄器還是駕駛艙話音記錄器。
搭載著132人由昆明飛往廣州的上海東方航空MU5735航班不幸墜落一事持續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所有人除了為這些同胞和他們的家人們祈禱一個奇跡之外,都想知道飛機失聯的最后時刻到底發生了什么。根據FR24官方給出的失事飛機高度變化能夠發現,飛機在最終墜落之前曾發生過非常規的高度變化。可以清晰看到飛機墜毀過程中飛行員曾努力挽救飛機,期間曾一度止住下墜趨勢拉升了高度,但終究未能力挽狂瀾止住不幸。這也引起了不少航空專業人士對飛機墜毀的猜測,但截至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證據,所有猜測都不具有實際意義。事發第一時間,民航總局已經就東航MU5735航班空難啟動了一級響應,并連夜趕往事故現場展開調查。根據最新消息,截止發稿前,在現場救援力量緊張的地毯式搜尋下,搜救人員已經找到了東航MU5735航班的一部“黑匣子”。但據東航飛行事故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消息,該“黑匣子”外型損壞嚴重,暫不確定是數據記錄器還是駕駛艙話音記錄器。后續墜機事故原因關鍵的信息可能就要落在“黑匣子”上。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必須找到“黑匣子”?“黑匣子”數據為什么不能云同步?
所謂的“黑匣子”,并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是黑色的,反而它的顏色實際為醒目的橘紅色。關于為什么要叫“黑匣子”其實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由于飛機失事后往往產生爆炸,大火把“黑匣子”燒(熏)黑了;另一種是“黑匣子”聽起來更有神秘色彩。當然,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還有一種說法較為權威,近日《Why星人》在就東航MU5735航班失事的一些疑問咨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航空學會理事王英勛先生時得到答復是,最早在1954年,美國航空公司要求在飛機機艙里安裝語音記錄系統的磁帶,用于記錄駕駛員在艙內的通話,機載設備就是裝在一個比較通用的標準的黑色方盒里面,那時候叫黑匣子。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改為了橘紅色。
橘紅色的“黑匣子”相較黑色的“黑匣子”更加顯眼,同時為了便于尋找,“黑匣子”的外殼上往往還會貼上反光條,以便更容易被發現。除了顏色之外,“黑匣子”還會安裝信標,用來發射無線電信號,以便搜救工作者能快速將其定位。根據國際民航組織關于“黑匣子”水下定位信標的標準規定,“黑匣子”持續發出訊號直至斷電的時間至少為30天,而鑒于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民航組織規定最遲不晚于2018年1月,民航飛機“黑匣子”的水下定位信標至少要能工作90天。這也就意味著,在飛機發生空難失事之后,至少有30天的時間會是尋找“黑匣子”的黃金時間。那么,既然是空難,“黑匣子”能完善的保存下來嗎?答案是基本可以。“黑匣子”通常會安裝在飛機的機尾部分,在絕大多數的航空事故中,這一部分往往受損程度更低,可以將“黑匣子”保存較完整。除此之外,“黑匣子”本身外部材質使用了鈦鋼金屬,里面還有絕緣層、防寒保溫層和存儲器,起到層層保護的作用,擁有很強的耐火燒、耐水泡、抗擠壓、抗高空摔落、抗電磁干擾等特性。根據美國民航局的規定,一般“黑匣子”必須要能承受1090℃的火焰炙烤30分鐘;重達230千克鐵塊從3米處擊中;還必須能承受住海底6000米的水壓環境測試。國內“黑匣子”制造技術雖然起步較晚,但總體卻能后來居上,我國2012年成功研制的抗飛機高速墜毀的黑匣子,甚至超出了美國TSO-C124b標準。其內置了北斗衛星定位信標,可以在飛機墜毀后立即定位,向地面指揮中心發送報警和定位數據,性能優于通用的國際救援衛星系統。據統計,在陸地墜毀的飛機中,“黑匣子”保存下來的成功率可達82%。把“黑匣子”設計的便于尋找、不易損壞,更大原因在于它的作用相當之大,可以說“黑匣子”就等于“真相”。
被廣泛稱作的“黑匣子”其實是它的別名,“黑匣子”的中文學名是航空飛行記錄器。商用飛機一般安裝兩個“黑匣子”,它們分別為“駕駛艙語音記錄器(CVR)”和“飛行數據記錄器(FDR)”:
通過“黑匣子”里全面的數據記錄,尤其是事故前夕的詳細資料,可以對事故前發生的過程實現“情景再現”,對于事故原因調查、細節分析、尋找證據鏈、定性及善后處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還有一個關于“黑匣子”的疑問,那就是既然“黑匣子”如此重要,為什么“黑匣子”里的數據不能云同步?對于這個問題,其實有幾個方面。首先飛機飛行過程中的數量很大,如果都上傳到云端,會對通信寬帶提出很高的要求,這是目前難以實現的;其次飛機正常飛行過程中“黑匣子”保存的數據意義不大,這個數據主要用于飛機事故后的分析,如果全球數萬架次飛機的每個“黑匣子”都將數據實時上傳,會造成大量的數據垃圾,對后期的數據分析也會帶來困擾;另外就是飛機數據上傳云端過程中的安全難以保障。其實通過無線電、雷達、ACARS等設備是可以做到部分數據的實時分享的,比如飛機飛行高度、速度、經緯度等狀態。因此,“黑匣子”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對最后數據的留存,以供還原事故發生始末。正常情況下,“黑匣子”是兩個長約40厘米、寬和高分別約為20厘米的長方體,重量大約為20公斤到30公斤。而此次失事的東航MU5735航班的“黑匣子”則是長度大約為60厘米、寬和高各位20厘米的長方體,并且由于此次飛機失事現場情況復雜、地理位置特殊,主要的搜索工作還需要依靠人目視來進行尋找。雖然當前其中一個黑匣子已經找到,但獲取“黑匣子”里的數據還要用特殊的技術將其進行物理恢復,需要交由生產商,讓專業的調查人員下載讀取并進行分析。鑒于發生空難的原因和破壞程度,這也會是一個較為漫長的等待過程。最后,前線依舊在馬不停蹄的搜尋著,大范圍的事故現場、三面環山的山坳地形、不合時宜的降雨,都給搜尋工作增加著難度。只希望在接下來我們能盡快掌握到有效證據,還原始末,告慰同胞。參考資料:
2.《墜機過程中明顯有拉起動作,現有數據還能告訴我們什么》,科工力量3.《黑匣子尚未找到!東航墜機的關鍵信息,為什么要靠這個東西?》,無相財經5.《航空專家釋疑:為什么必須找到黑匣子?數據為何不能云同步?》,網易科技6.《“黑匣子”到底是什么?為何空難后都關注它?》,中國新聞網
沒有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