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一直是移動通信產業多年來的發展節奏。就在5G剛剛進入大規模商用部署的同時,全球業界已經開啟對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6G的探索和研究。
在本周舉行的“全球6G技術大會”的“6G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環節上,IEEE Fellow、愛立信研究中心高級專家Stefan Parkvall表示,面向2030年的6G會有新的用例,需要新的能力,6G不是5G的簡單升級,而是需要更多新的技術和新的能力。
無線技術的重點不僅僅是連接本身,系統的可靠性、有效性也是非常關鍵的核心。如今的移動通信系統,越來越從傳統的技術走向擁有更強大計算能力的系統。Stefan Parkvall指出,6G時代,網絡化的計算架構,需要將各種網絡的特征應用和融入到6G技術當中。延時、數據傳輸速率、定位、流量能力這樣一個經典的能力組合,仍然是傳統能力中至關重要的必要因素。
“不過,6G并不是對于5G的一個簡單升級。”Stefan Parkvall認為,除了數據效率、低延時等特性以外,6G還需要更多新需求、新用例、新能力。6G需要有服務的可獲得性,數據的安全性、隱私性,以及服務的多樣性,同時要有分布式的應用程序納入其中,還要有部署的靈活性、感知能力,同時也要降本增效。
服務的可獲得性方面,在服務當中要確保服務是可獲得的。但有些情況之下服務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網絡中出了問題,需要確保有其它節點來幫助持續提供服務。
服務的多樣性,則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其中包含AI等新興技術使能的服務,需要有新的架構配制。
分布式的應用程序方面,需要考慮如何更好的管理計算負載。要基于網絡的具體需求和具體應用來提供具體的分布式應用服務。在不同的網絡節點、不同的頻譜上,都需要確保這些應用程序能夠正常運行。
頻譜方面,Stefan Parkvall表示,6G的頻譜區間非常寬,我們需要根據特定的、具體的應用案例來確定具體的頻譜區間。無論6G技術使用哪一個頻譜,它都必須要有之前的技術,要有極好的兼容性,在頻譜的兼容性方面要做到很好,實現互融、互操作性。
從十年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生命周期來看,6G有望在2030年商用,而6G的需求可能會在2024年提出。從6G時間表來看,2024年的Rel-19將是制訂需求和標準的很重要的時間節點,而目前6G仍處于愿景需求研究及概念形成階段,6G技術方向及方案仍在探索中。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均已啟動6G研究,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布局科研項目等措施,加速6G創新技術研發。例如,歐盟提出相對清晰的規劃路線圖,在2020年三季度完成了6G產學研框架項目,2021年1月歐盟正式啟動6G旗艦研究項目“Hexa-X”;韓國政府提出“引領6G商業化”目標,計劃2028年實現全球第一個6G商業化;日本發布B5G推進戰略目標2025年完成6G基礎技術研究,2030年商用;美國也從2018年開始6G研究,前期研究包括對6G芯片的研究,并在空天海地一體化通信特別是衛星互聯網通信開展研究實踐;中國一直高度重視6G發展,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備”,先后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IMT2030(6G)推進組,扎實推進6G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6G的預研過程中,設備廠商無疑是新技術開發的主力軍。據了解,作為唯一一家從1G到5G都全程參與的設備商,愛立信目前正聯合全球運營商、標準化組織、產業鏈各方合作伙伴等積極參與6G預研。例如,在去年1月歐盟正式啟動的6G旗艦研究項目Hexa-X中,愛立信積極參與該6G研究項目,并在其中擔任“技術擔當”。
在中國,愛立信也聯合產業伙伴全力支持6G預研,例如愛立信與中國移動研究院簽署網絡領航合作計劃2.0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探索5G網絡演進及6G技術,其中,6G架構增強及關鍵技術分享是雙方接下來的合作重點。
相信面向2030年及未來,通過全行業的開放合作,將逐步助力人類社會實現數字孿生、萬物智聯等6G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