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是半導體代工行業(yè)無可爭議的老大。不過,種種跡象表明,這個老大的位置正在不斷被削弱。很多設計公司正在遠離臺積電。
近日,和國內某設計公司的人聊天。他們正在為一款芯片選擇工藝。我問他們,你們以前都是臺積電的,而且IP都很成熟,為什么現(xiàn)在考慮國內的一些晶圓廠?他們回答是客戶希望用國內生產的芯片。也就是說,不只是國內設計,而且要國內生產。
為什么國內芯片不太容易發(fā)展起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戶都希望用成熟的產品,而我們發(fā)展得又比較晚。同樣,設計廠也喜歡用臺積電這樣的大廠的工藝。即便是同樣的工藝,其成熟度也更高。成熟度意味著各種IP,庫等生態(tài)更成熟,工藝控制更好。做芯片,考慮的是綜合成本。國內的晶圓廠價格雖然低,但是良率低,設計成本高,最后反而是臺積電的綜合成本更低。
原本這樣的局面很難改觀,不過正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如今風向已變。
客戶非常愿意用國產的芯片,而且他們也非常愿意用純國產的,不只是國內設計,而且是國內生產。當然,由于很多先進制程目前還生產不了,目前這種國內生產的芯片還是集中28nm以上的成熟工藝,甚至28nm的都比較少。不過,實際上我們使用的絕大部分的芯片都是成熟制程。目前我國的策略就是研究透成熟制程,而不是追求先進制程。這是非常正確的。
比如德州儀器這樣的廠家,他們的很多模擬芯片生命周期非常長。客戶一旦選定后,基本就不會再換。客戶如果更換的話,要經過非常嚴格的測試。他們不愿意承擔這個成本以及更換芯片的潛在風險。因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以前即使是非先進制程,也是國外的廠家占了大部分的利潤。國內的芯片只能走低端,拼價格,拼成本,最后用在山寨產品上面。
很容易理解,品牌商不愿用啊。只能走山寨路線。由于山寨利潤率低,就沒有錢投入研發(fā),因此研發(fā)水平也提不上來。
如果你是一個汽車廠的采購。一個是大廠的成熟產品,一個是國內名不見經傳的初創(chuàng)公司剛剛設計出來的產品,你如何選擇?你如果選國產的,那么萬一出了問題怎么辦?老板一看,以前你一直采購國外大廠的,怎么突然選了國內小公司的?而且還出了事。那么非常合理的懷疑,就是你是不是吃了回扣?而如果是大廠的芯片,無論如何也不會懷疑你的問題。老板更可能懷疑是不是芯片沒有用好,而不會懷疑芯片本身。因此,國內芯片設計公司其實很難打進品牌廠商。
現(xiàn)在的情勢則不同,品牌商老板指定優(yōu)先購買國產芯片,那么采購也就可以放心地采購國產芯片了。
國產替代,最先被替代的是測試成本高,價格貴,但是工藝不是那么高的車車用芯片。最先叫苦的是德州儀器,飛思卡爾這樣的公司。原本可以躺著賺錢的,硬生生被初創(chuàng)公司群起圍攻,被吃掉部分市場。他們利潤其實很高,客戶也非常穩(wěn)定,粘性很高。但是現(xiàn)在架不住客戶有意愿換國產芯片啊。
我們看看CPU GPU這種類型的芯片,由于美國的英特爾,AMD,英偉達優(yōu)勢太大,很少有人愿意進入這個領域。由于國產替代,大家可以看到國內已經有很多該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了。這些公司無疑都獲得了大量的投資。雖然暫時還不能和美國公司競爭,但是要知道,美國公司不也是從小公司干起來的嗎?有這些美國老大哥前面帶路,有中國市場的滋養(yǎng),保不齊這些創(chuàng)業(yè)公司能走出幾家有競爭力的公司呢。
前文說過,中國芯片之所以落后,很大程度是需求端的問題。初生的國產芯片公司,一上來就要面對國際公司的競爭,另一方面,品牌商甚至國家采購都優(yōu)先采購國外成熟芯片。國產芯片機會太少了。如何競爭?
老美的卡脖子政策,無意中使得困擾我們的需求端的問題得以解決。個人認為針對芯片公司的優(yōu)惠政策是其次,需求端的解決,才是激活了國產芯片的根本原因。國產芯片開始了大發(fā)展。
我們來看看國內新注冊的芯片相關企業(yè)。我國現(xiàn)存芯片相關企業(yè) 8.64 萬家。2020 年我國新增芯片相關企業(yè) 2.09 萬家,同比增長 207.39%。2021 年前 9 月,我國新增芯片企業(yè) 3.21 萬家,同比增長 153.39%。整體來看,2021 年芯片企業(yè)注冊量仍在不斷增加,單月注冊量為 2020 年的 2 倍之多。
別小瞧了數(shù)量,當年美國的芯片公司也是多如牛毛,然后大浪淘沙,不斷整合,最后才有了英特爾,英偉達這樣的公司。還有當年的互聯(lián)網泡沫在美國爆破,但現(xiàn)在美國是互聯(lián)網產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至少我看到的周邊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基本還是看到了商機,而不是如網友所言去騙補貼。這么多芯片相關企業(yè),必然會蠶食很多以前國際大廠的份額。德州儀器的一顆小芯片的利潤,可能就足以讓多家初創(chuàng)公司活得很滋潤。
我們接著談晶圓廠。半導體研究機構IC Insights發(fā)布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芯國際的銷售額在2020年25%增長的基礎上,2021 年再度大增39%,同時,華虹集團2021年的營收增長率更是接近驚人的70%,整整兩倍多于全球代工市場的增速。兩家公司的帶動,也令大陸公司在全球純晶圓代工市場的份額,從2021年的7.6%增加了0.9個百分點,達到8.5%,接近10%大關。
《中國經營報》記者統(tǒng)計2021年財報信息顯示,中芯國際2021年全年實現(xiàn)營收54.43億美元,同比增長39.32%,凈利潤17.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7.81%;華虹集團全年營收則為16.31億美元,同比增長69.64%,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3.26%。
當然,先進制程的突破還有待時日,主要是先進光刻機的解決不是一夕之間能夠完成的。不過,特別先進的工藝,市占率其實很低。據(jù)IC Insights統(tǒng)計,在2019年,10nm以下先進制程的市占率僅為4.4%,IBS報告則指出,在2020年半導體代工市場中,28nm及以上制程的市場份額約占大約66%以上。
2021年3月,中芯國際便宣布擴產12英寸28nm成熟工藝產能,投入23.5億美元,預計2022年投產使用。同年9月,中芯國際再次決定投資88.7億美元,在上海臨港自貿區(qū)再次建設一條月產能10萬片的28nm產線。
目前需求最大的汽車芯片、存儲芯片、模擬芯片、MCU、電源管理、傳感器、5G射頻芯片等大部分是使用28nm及40nm制程工藝,而這也是中芯國際和華虹集團訂單增長的主要來源。
中國客戶的喜好變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視得到了提高。如果指標相差不多的兩個產品,一個是臺積電的,一個是華虹的。那么,客戶將優(yōu)先采用華虹的。非常容易理解,誰知道臺積電什么時候不供貨了?
國內客戶優(yōu)先用國內設計公司的芯片,國內設計公司優(yōu)先采用國內的晶圓廠來代工。晶圓廠的工藝的成熟,需要有設計公司的反饋,磨合。臺積電為什么總能最先開發(fā)出先進工藝?大廠的合作功不可沒,很多大廠愿意和臺積電一起磨合新的工藝。國內的晶圓廠缺少的正是這個。現(xiàn)在這個問題也解決了。例如,華為這樣的一線大廠,非常愿意和國內晶圓廠一起提高工藝的成熟度。
很明顯,如果設計廠使用國內晶圓廠工藝開發(fā)出了令人滿意的芯片,那么,他還會回到臺積電嗎?臺積電的客戶的流失可能是永久性的,即便后來產能不再稀缺,他們可能也不再回來。好在,目前流失的客戶,主要是在于成熟工藝。先進工藝,世界上還難有替代品,臺積電的主要利潤來源也在于此。不過,目前工藝已經接近極限,摩爾定律早已失效。隨著時間的推移,先進工藝逐漸變成成熟工藝,這種不可替代性也就越來越弱。
剛剛看到新聞,韓國三大電池廠被美國要求共享核心技術。眾所周知,美國覬覦臺積電先進技術已久,如果美國要求臺積電,三星共享核心技術,他們有反抗的余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