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5日,在第四屆進博會期間的2021長三角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在致辭中透露,我國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100家,連接設備超過7600萬臺套。
眾所周知,自從2018年7月工信部發布《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推廣指南》到2019年6月工信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9年工作計劃》再到2020年工信部發布《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緊密出臺,為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技術、標準等各方面的國家背書,加之中國工業企業善于學習創新的原動力,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國內諸多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從觀望學習國際知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跟隨角色中,脫胎成為馳騁江湖、獨展風采的一支先進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力量,引領著國際工業互聯網平臺走向新的征程。這一轉變,相信只有國家力量才是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崛起最大的幕后推手,只有中國力量,才會有今天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矚目的成績。
談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不得不先來看看最早引領工業互聯網平臺產業發展的那些工業巨頭,他們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路線走出一條怎樣的拋物線?
從2011年德國工業4.0的提出開始,工業界開始從標準協議跑馬圈地的競爭走向工業生態圈建設的競爭態勢。然而如何去建立自己新的工業企業生態圈王國?隨著工業互聯網和邊緣計算、5G等科技的成熟發展,工業互聯網在智能制造升級轉型的時代里能夠有效地將智能機器、分析技術和人的智慧緊密結合,于是將客戶及行業、跨行業數據集成于平臺服務,增強客戶粘性,構建基于平臺的工業企業生態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便應運而生。2015年美國GE率先推出Predix工業互聯網平臺,該平臺具備連接工業設備、采集和分析工業數據、實現基于數據分析的設備管理、設備預測性維護等功能。Predix平臺除了接入GE自有設備之外,還支持第三方設備和開發者接入。到2016年,Predix提供的應用軟件為250個,合作伙伴為400多戶,軟件開發者為2.2萬名。然而隨著GE Predix平臺在技術和成本方面的高企,目前已經跌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競爭的賽道。緊隨其后的德國西門子于2018年經過三年的打磨推出Mind Sphere開放式工業云平臺,但是該平臺只在西門子的自己的智能工廠以及其相關的一些客戶上有零散應用,當前并沒有發現在大范圍的行業應用中融合進數字化服務。雖然Predix平臺和MindSphere平臺的數字化應用還在探索的路上,但是它代表著未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已成為一個風向標。后起的國際第二梯隊,諸如美國IBM Watson物聯網平臺、美國參數技術公司(PTC)Thingworx平臺、瑞士ABB Ability平臺、德國菲尼克斯電氣ProfiCloud平臺等都陸續走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競爭賽道。
既然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國際市場競爭,必然又是一輪諸候割據大戰。這場大戰的關鍵詞:一是網絡工業通訊協議。根據從事設備聯網工作的專家介紹,若要上述設備彼此之間無障礙通信對話,至少需要5000種以上的通信協議,相信國際上的諸候之爭,其中以通信協議割據為陣營站隊,這是必不可少的。在歐美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國家的力量去統一企業設備連接通信協議,也沒有誰會為這個“統一”去努力費神。事實上,在此發展背景下,只是造成了另一種設備“信息孤島”。二是商業機密。每一個企業都自己的商業機密信息,諸如制造工藝、模型、材料、上下游供應商設備等,當企業的這些上下游生態圈信息成為了某一個品牌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接連、數據采集、分析、儲存的對象,就像一個衣著華麗的人被一層層扒光再解剖,應該除了平臺自己,沒有什么人愿意加入這樣的平臺。如果只是將一些無關緊要的信息加入工業互聯網平臺,那么這些工作只需要一個MES或ERP軟件上云就可以解決了。這讓筆者想起了GE Digital的“三步走”發展策略,即GE For GE、GE For Customers、GE For World。理論上GE的“三步走”正是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初衷和使命,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至今,GE也只是實現了GE For GE,西門子也是停留在西門子For西門子。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與平臺之間,有很多信息不能信任共享,企業與企業之間,有很多信息不能互通。WHY?這背后,缺乏的是一個有力的可信任的第三方保障信息安全。
時至今日,可以說曾經轟轟烈烈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此起彼伏的國際競爭態勢,安靜了許多,歐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雖然有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但是頹勢已現。而與之相較不同的是,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經過幾年的學習探索發展之后,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技術的扶持之下,正縱橫聯合,如雨后春筍一般成長起來:supET、海爾、東方國信、用友、樹根互聯、航天云網、浪潮、華為、富士康、阿里云、徐工等上百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正活躍在國內數百行業、數萬家企業的數字化升級轉型的路上。在短短的十年間,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從無到有,從寂寂無名到影響力十足,這背后的推動力量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國家的力量,是中國的力量。
縱觀國內的這些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基本上都是由國家資金技術扶持下的或國有控股、全資的信息通訊企業與行業領頭羊企業共同合作打造,其工業互聯網平臺不僅有中國特色工業企業、行業數字化升級的適用性,也有工業云平臺跨行業集成數字處理、分析、整合的服務能力。如航天云網INDICS平臺提供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云制造支持系統CMSS進一步落實到設備級、產線級、車間級、企業級、跨企業級的應用層面;“一腦一艙兩室兩站一淘金”系統級應用從使用場景出發,為不同角色的用戶設計了不同的功能。截至目前,平臺接入近80萬臺工業設備,為19個省、地方建設了區域工業互聯網主平臺,為全國用戶提供了2000余個智能化項目及服務;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已匯聚了46萬家工業企業,與28家電商平臺、15家物流平臺、120家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完成了在湖南、湖北、江西、貴州、重慶五個省份的區域部署,成為面向工業企業的社會智能云平臺……
這些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成績的背后,是一個國家信用的背書。在政策支持方面,于2021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提出11項重點任務:網絡體系強基行動、標識解析增強行動、平臺體系壯大行動、數據匯聚賦能行動、新型模式培育行動、融通應用深化行動、關鍵標準建設行動、技術能力提升行動、產業協同發展行動、安全保障強化行動、開放合作深化行動。該“行動計劃”成為下一步國家支持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框架與目標,切中國內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實際需求。在信息安全保障與技術需求方面,緊隨國際市場競爭需求,我國以國家力量牽頭組織通信企業、工控企業、大型工業制造企業,從資金、技術、人才等各方面進行調度支持,建立了成熟度較高,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工業互聯網平臺IaaS層;針對PaaS層及SaaS層,國家牽頭開發建設國家級管理體系和技術防護平臺,進行數據安全法律保障建設、工業互聯網關鍵標準建設等,成為推動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快速健康發展的有力推手。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異于其它歐美工業互聯網企業的國家治理體系。以工業互聯網為標志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是新一輪的國家的競爭焦點所在,中國的工業企業都不是一個人在奮斗,而是在“媽媽”的護佑下,以一國之力一群人為一個目標一起在奮斗。所以,當美國要韓國企業三星上繳商業機密信息的時候,他們瑟瑟發抖,而當美國威脅中國華為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據理力爭擺脫威脅。這背后就是強大的國家力量,中國力量的支持。這種力量,支持著我們在愈加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能夠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