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馬太效應凸顯的市場,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百度智能云四家云巨頭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在2009年就開始布局云計算領域的阿里云更是擁有著近半壁江山。國內四朵云的市場格局已經形成,中小云廠商想要突出重圍,實屬不易。
最近一段時間,各家云廠商紛紛發布了2021年全年財報,盈利均有不俗的表現。
從最新的財報數據來看,根據阿里巴巴公布的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2022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阿里云收入為195.39億元人民幣,再加上2021年前三個季度營業收入528.19億元人民幣,可以得出阿里云2021年全年收入為723.58億元人民幣。騰訊發布的財報并沒有具體披露騰訊云的營收情況,但在財報中指出,2021年全年,包含騰訊云在內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全年營收為1722億元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首次對外公布了其云業務收入,在2021年華為云實現銷售收入201億人民幣。另外,據百度發布的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實現全年總營收151億元人民幣。
大勢已定 強者恒強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21年阿里云以37%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分別以18%、16%、9%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名,四家云廠商加起來的市場份額高達80%。
整個云市場掌握在少數玩家手中,呈現出強者恒強的局面。
被歸入“其他”的中小云廠商,如果要在巨頭林立的云市場要想殺出一條血路并非易事。首先,云計算屬于重資產運營模式,包括硬件、電力、網絡、人力、市場成本等等,每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虧損是絕大多數云廠商的常態,2021年,成立十二年的阿里云首次實現季度盈利,也是國內頭部云廠商的首次盈利。
如果想擴大市場占有率,通過降價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像阿里云、騰訊云、京東智能云都是背靠實力強大的互聯網公司發展起來的,而華為云則憑借著華為30年的ICT經驗,這些云巨頭都擁有著深厚的技術經驗和資本實力,與中小云廠商相比擁有更大的降價空間。
因此,為了擴大市場份額,云巨頭會增加降價幅度,這讓其他云廠商不得不跟進,承受持續虧損,如金山云2021年實現營收為90.608億元,同比增長37.8%;凈虧損為15.918 億元,相比2020年的9.622億元大幅擴張。優刻得2021年營收為29億元,同比增長18.46%;經營虧損為6億元,同比上年同期的3.32億元;優刻得在2021年全年實現收入為29億元,同比增長18.46%,經營虧損從2020年的3.32億元增加到6億元。青云科技2021年營收4.25億元,同比下降0.75%,虧損則由2020年的1.63億元擴大到2021年虧損2.81億元。
此前,中小云廠商聚焦深耕行業場景需求挖掘,提供更有針對性和競爭力的行業解決方案,受到了垂直用戶的歡迎。不過很快,隨著云巨頭將人力財力投入到各行各業,并基于每個場景做了更深的開發。
此外,云巨頭通過搭建云生態,增強核心競爭力。阿里云深入推進自身“被集成”戰略的落地和完善,與眾多伙伴合作構建完善的產品技術解決方案生態;騰訊云發布 “Weda生態開放計劃”,通過微搭C2B連接器,與騰訊文檔、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多場景數據打通,讓更多開發者和中小企業可以便利地利用騰訊豐富的場景來開發應用,降低創新門檻;華為云聚焦ICT基礎設施服務和供應,成為智能世界的黑土地,讓客戶、合作伙伴能在這片黑土地上成長……
云市場有何新機遇
毫無疑問,云巨頭的一系列操作,使中小云廠商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難道,中小云廠商難道就沒有勝算了嗎?
實際上,目前云市場依然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從2020年提出的新基建,到2021年實施的“十四五”規劃,各行各業掀起了一場數字化轉型浪潮,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石和樞紐,云計算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機會窗口。
與此同時,各地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云計算行業發展。如《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培育萬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聚焦 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基礎領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主導權的龍頭企業;《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數字化發展的意見》提出,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領域開展基礎理論、核心算法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江蘇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北斗衛星等新興產業,加強企業分類培育引導,發展一批旗艦型數字企業。
數據預測,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在2026年達到847億美元,2021-2026年的復合增長率(CAGR)有望維持在25%。
可以說,云市場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賽道,但同時也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寫在最后:
對于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中小云廠商來說,需要在云計算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尋找到更多的增長機會點,實現逆襲。在未來的中國云市場,誰將能笑到最后,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