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圈內人看到“國家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國資云”,那么,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國家云”又將對整個產業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就來淺析一下。
7 月12 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中國電信、中國遠洋海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誠通、中國建材、國藥集團等6家企業交流發言,總結交流做法經驗,部署推動下一步工作。
會議上公布了一系列專業化整合項目的進展,而中國電信的一段話給整個云計算圈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國家云”要來了!
中國電信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云公司,統籌開展科技創新、設施建設和安全防護體系部署,加快構建推動云原創技術生態。
許多圈內人看到“國家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國資云”,那么,這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國家云”又將對整個產業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就來淺析一下。
2021年8月,網傳一份名為《關于加快推進國企上云工作完善國資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的紅頭文件,攪動了整個云計算市場。
文件要求,各企業已經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臺的信息系統,租約到期日起2個月內全部遷移至國資云。原則上最遲應于2022年9月30日前全部遷移至國資云。
值得強調的是,這張截圖的一些文字表述太過于“不嚴謹”和“一刀切”,所以當時未有官方渠道確認該文件的準確性。公眾號尚儒客棧作者寧宇老師曾在撰寫的《撥開“國資云”的迷霧》末尾,針對該文件表示了他的三點看法:1. 天津國資委發了一個有瑕疵內容的文件;2. 瑕疵內容是“國資云”利益方視角,官方未修正,有偶然性;3. 文件內容被券商獲取,截屏炒作。
不過不論這份文件的真實性,政府在推國資云的動作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2021年4月28日,四川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就正式發布“國資云”。據悉,四川省國資云是國內首個國資企業專屬云,由四川能投集團負責建設,并與四川電信聯合運營,首期采用阿里云提供技術支持。
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未來產業的基本風向——即為了國有企業統一平臺和加強數據安全保護,未來國企數據統一上國資云是大趨勢,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在前文的截圖中,包括“天翼云”、“移動云”在內的電信運營商也被紅頭文件定位為“第三方平臺”,說明政府對“國資云”的認定并不是國資背景的云。
以“天翼云”為例,這是中國電信的一個商業品牌,也可以對外承接其他商業項目,那么要推進國資云相關政策的話,就必須專門另立一個國資單位的云作為承載,筆者推測,也就是最近所說的這個“國家云”。
考慮到這里,我們再來看中國電信的具體舉措:
中國電信聚焦云改數轉發展戰略,以專業化整合為抓手,打造“一云兩翼”業務集群。其中,圍繞數字社會發展,引入中國電子、中國電科、中國誠通和中國國新等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組建股權多元化的天翼云科技有限公司,積極推動中央企業云計算資源整合。通過強化與中國電子等中央企業、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聯合研發,構建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云原創技術生態。整合內部資源,天翼云公司下設31省分公司,建立起健全云網一體化運營體系。目前,天翼云是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云、國內最大的混合云,作為國家云的框架基本成型。
正如電信自己強調的,天翼云是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云、國內最大的混合云,承載國家云是有基礎的。
IDC的數據顯示,2021年下半年天翼云(公有云IaaS+PaaS)市場份額為8.9%,位居市場第四位。僅次于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
政府為什么要推“國資云”或“國家云”?其實出發點是好的。
第一,保證國企數字化系統的穩定性。
我們知道,云計算的市場競爭是非常殘酷的,說它是“卷王之王”也不為過,在競爭的過程中,自然就會有玩家隨時被淘汰,停止服務和運營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援引物聯傳媒的整理:
2015年10月,惠普宣布關閉Helion公有云服務,表示該賽道過于擁擠;
2016年2月,Verizon宣布將企業云計算以及托管服務出售給IBM;
2016年12月,思科宣布關閉公有云服務;
2017年4月,VMware宣布將vCloud Air業務出售,退出公有云市場;
2017年12月,萬達網絡科技集團業務全停,公有云部門解散;
2020年,美團云發布公告稱因業務調整,停止公有云服務。
2021年8月,“華為云電腦”宣布將于2021年8月15日23點59分停止服務和運營,屆時用戶將無法登陸和使用華為云電腦,
這對國有企業而言存在很大的風險。
第二,加強數據安全保護。
此前,滴滴遭國安法調查的風波,可以說是將數據安全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
滴滴雖然只是一家民企,但在其蓬勃發展的業務背后,是用海量都不足以形容的龐大數據,包含所有用戶的個人信息、行程信息、支付信息、車內錄音信息等,通過這些信息可以輕易地基于大數據技術還原出一個完整的、精細到肌理的中國。
與民企相比,很多國企內部的數據因為涉及社會民生,可能更加敏感,加強其安全保護勢在必行。
中國已經在關鍵行業推進信息系統的國產化,但此前并未要求將信息系統部署至統一的云平臺。根據相關文件,遷移至統一云平臺是為了將國企數據資產納入統一管理,加強安保。
第三,統一平臺,促進國企數字化轉型。
天津國資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金嬋曾在第五屆世界智能大會期間表示,成立國資云就是想把國有企業數據整合,為后續企業間聯動、相關部門監管等提供便利條件。同時,成立國資云后統一管理數據會為企業降低成本,后續會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方案。
四川省國資委主任徐進也曾表示,四川國資云是國資企業協同創新、推進轉型發展的新平臺,將面向省內國企提供專業安全可靠的專屬云服務。平臺將部署和推廣優秀國資應用,如陽光采購、項目管理、工程管理等,并通過大數據、AI、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能源、旅游、環保、 基建、工業制造、投資平臺等典型國資行業場景中,逐步建成獨具特色的國資數字化、云化平臺。
國資云的應用價值可以被總結成以下四點:
統一平臺,國有企業各類信息動態實時更新逐步實現國資信息化統一平臺下的國企人事、資產、財務、機構數據全程數字化和網絡化。
加強國資監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實現國家、省、市三級國資管理業務聯網運行。
公眾服務便捷有效,部門形象持續提升,面向社會提供全面快捷的“一站式”對外服務。
國有企業間優勢資源調配融合,應對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但即使如此,國資云是否能在各地推行成功仍然存疑。有業內人士認為,國資云只是個殼,沒有技術能力也沒運營能力,其建設和運營仍然需要依靠現有的云計算廠商,而且與此前企業各自上云相比,模式并未有明顯差別。
不過,無論如何,“國資云”概念的出臺和“國家云”的誕生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所以,你對這事兒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