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8 日,2022華為Win-Win創新周期間,華為常務董事、ICT 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提出“全面邁向 5.5G 時代”理念,與行業探討面向未來 5 到 10 年行業整體代際演進、創新發展的方向。
華為是在 2020 年首次提出無線通信 5.5G 倡議,今年 4 月,華為在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提出發展 F5.5G 的倡議。具體來看,相比 F5G,F5.5G 能提升四方面的效益。其一是引入 Wi-Fi 7、50G PON、800G 等下一代技術,家庭接入帶寬從 1Gbps 提升到 10Gbps everywhere;其二是網絡能力從電信級提升到工業級,網絡時延降低到微秒級,滿足工業機器人控制需要的極低時延要求,網絡可用性從 99.99%提升到 99.9999%,滿足電網高頻調度的高可靠性需求;三是從光通信延伸到光感知,通過光纖散射效應實現震動、應力、溫度的感知,精準度達到米級;第四,利用光技術的低能耗特征,使網絡能效提升 10 倍。
在這次的演講中,汪濤首次提出 Net5.5G 倡議,面向智能應用的泛在算力獲取需求,定義 IP 網絡代際演進,他表示:“當數字化進入深水區,智能應用規模商用,算力資源遍布在多云之中。企業更要以低成本、高敏捷、靈活彈性為目標中從多云獲取算力,因此必須持續創新,與業界共同發展 IPv6 enhanced(IPE)的技術體系,促進產業繁榮,這是我們提出 Net5.5G 倡議的初衷。”
汪濤稱,技術的發展要進一步幫助人們走向與虛擬世界的實時交互,滿足人類對“天涯若比鄰”和“身臨其境”等體驗要求,未來 10Gbps 網絡接入速率將逐步普及;行業數字化處于發展快車道,AI 將全面進入企業的生產流程(預計到 2025 年企業生產流程 AI 采用率將達到 75%),5.5G IoT 市場規模快速成長(預計 2026 年市場規模達到 402 億美元),復雜場景下機器人與人協同(預計 2030 年每萬名制造業員工將與 390 個機器人共同工作)對下一代工業現場網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算力供給側瓶頸制約了算力需求的進一步釋放,“內存墻”、數據中心資源利用率不平衡、能源效率等問題突出,未來全行業要從架構、系統層面去創新,突破算力供給側瓶頸。
最后,為全面邁向 5.5G 時代,汪濤代表華為面向全行業提出三個方面的倡議:
一是共同定義 5.5G 時代愿景與演進方向。
二是在 3GPP、ETSI、ITU 等標準框架內定義未來的具體技術發展路線。
三是攜手繁榮產業生態。孵化更多的應用場景,加速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