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發布通知,以所謂“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問題為由,再一次將七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主要涉及集成電路與航空航天領域。
當地時間8月23日,美國商務部發布通知,以所謂“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問題為由,再一次將七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主要涉及集成電路與航空航天領域。具體名單為: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所771所(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所772所(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02研究所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13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研究所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8研究所
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美國工業與安全局(Bureauof Industryand Security,BIS)發布的聲明,這七家實體因為“不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支持中國軍事現代化行動”,而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美方還聲稱,此次打壓是為了阻止中國獲取美國技術和物項以推進自身的軍事現代化。而對這些實體提供材料或服務的美國供應商,在任何產品出貨前,都須獲得許可。
依照前車之鑒,這一類“許可”能否被批準大家心知肚明,進入“黑名單”的中國相關企業勢必將面臨美國供貨商的集體斷供,也將失去美國市場,更重要的是會遭到技術封鎖和國際供應鏈隔離。
除了創造出“實體清單”精準打擊中國企業之外,不久前,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還將金剛石、氧化鎵兩種半導體材料、用于GAAFET架構集成電路所必須的EDA軟件、用于燃氣渦輪發動機的壓力增益燃燒技術加入到商業管制清單,對其出口進行管控。雖然只字未提中國,但作為重點管控對象,中國已經被美方刻在了管制目錄上,只要技術和物項被美國政府納入出口管制,大概率就會限制對華出口。
據了解,GAAFET可以實現3nm及以下制程;氧化鎵、金剛石是第四代半導體材料;EDA則是芯片IC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被行業內稱為“芯片之母”。也就是說,美國此次的禁令將限制中國芯片設計廠商向3nm及以下先進制程的突破。
而在此次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的七家中國實體中,除了美國一貫忌憚的集成電路外,其還重點關注了航空航天實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772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02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13研究所以及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業務主要涉及航空航天領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8研究所主攻集成電路領域。
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所771所是國家唯一集計算機、半導體集成電路和混合集成科研生產為一體的大型專業研究所,是我國航天微電子和計算機的先驅和主力軍。建所以來,771所承擔了國家多個重點工程及武器型號的計算機、集成電路、混合集成產品配套任務,創造了我國計算機和集成電路發展史上的“39個第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九研究院第772研究所(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以宇航微電子技術為核心,形成了微處理器與片上系統(SoC)、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存儲器、電源管理、ASIC以及分立器件等20個門類600個規格的宇航/軍用貨架產品,具備從芯片到系統的全套解決方案能力,為航天、航空、電子、兵器、船舶、核工業等多個領域提供集成電路產品,多達50余款產品和技術已經遠銷俄羅斯、法國、德國、瑞士、西班牙、巴基斯坦等國家,為全球多家宇航公司提供了產品與技術服務。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02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前身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是我國最早從事衛星研制的單位之一,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姿態與軌道控制系統、推進系統及其部件的設計和研制以及工業控制系統的研究應用工作,承擔并出色完成了我國成功發射的80多顆衛星中絕大部分衛星的控制系統和推進系統研制任務, 6艘載人飛船的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研制任務。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第513研究所(山東航天電子技術研究所)主要從事空間飛行器空間數據系統、總體電路、測控系統以及機構與結構的研究和開發應用,建有國內一流的星(船)型號機電產品研發中心,具有雄厚的星(船)航天飛行器機電產品研制開發能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研究所是我國唯一定位于混合微電子的專業研究所,主要從事厚膜、薄膜混合集成技術、多芯片組件(MCM)組裝技術及其相關電路、金屬封裝外殼、電子材料、專用設備的研究和制造,承擔著為國防工程提供配套的任務。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58研究所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開發、生產的國家重點骨干研究所,以數字集成電路研究開發為主,擁有集成電路設計、制版、工藝、測試、封裝及可靠性的完整配套能力,具有一條5英寸、0.5微米標準CMOS工藝線,可以為客戶提供0.5~3微米各種條寬的標準CMOS加工服務,0.8微米SOI工藝線,且同時具有高壓、EPROM、BiCMOS等加工工藝。
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于核心宇航電子芯片/系統(SoC、SIP、EMBC)、微納衛星星座及衛星大數據分析、人臉識別與智能圖像分析、人工智能系統、微型飛行器及智能武器系統的自主研制生產,服務于航空航天、工業控制、安防、政府部門、國土資源測繪與監測、智慧城市管理與規劃、資源開發、大眾消費、人工智能等領域。
時至今日,加上這7家實體,美商務部已將大約600個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其中超過110個是在拜登政府時期列入。甚至有樂觀的網友認為,美方的封鎖名單便是我國產業發展的“光榮榜”,被納入管制目錄的企業在產業鏈中一定身居要職,而其所在的行業也一定是中國技術和產品蓬勃發展、快速起勢的領域。
以這次被重點打壓的航空航天領域為例:2021年對于中國航天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取得成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升空,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成為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并于9月17日凱旋;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升空并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組合體交會對接;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坐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升空,成為中國空間站第二批“訪客”……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10日,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次數正式刷新為400,成為中國航天發展歷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同時,2021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達55次,再創新高并再度居世界第一。在技術方面,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高級顧問龍樂豪院士直言,“通過半個世紀的發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率達96%,尤其是近年來技術突飛猛進,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神舟十三號軌跡圖,圖源:央視新聞
而中國航天高密度發射的背后,彰顯了中國航天技術與能力的提升,這或許也是其遭受美國實體清單管制的原因之一,但這顯然無法阻擋中國航天探索星辰大海的步伐。
行至2022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完美收官、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獲全面突破、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進入沖刺階段,后續任務標識發布……中國的星際探測征程仍在繼續。
相較航空航天產業,國內集成電路領域就略顯“悲情”,而處處掣肘卻反而激發了國產替代的潛力,除了在實體清單公布后“亡羊補牢”外,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細分領域開始提前布局,穩固產業鏈的同時,在關鍵技術上加速成長。
以前段時間的EDA“封殺令”為例,中國從2008年起關注國產EDA的發展狀況,如今國內已有超過50家EDA企業,市場份額近幾年已從6%提升至11%。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對于EDA企業關注度也明顯增高,作為國內第一個報到科技部的EDA創新中心,南京EDA創新中心的成立也正在審批當中。
未來,隨著全球半導體行業供需格局發生巨變,后摩爾時代的技術革新挑戰與機遇并存。從產業鏈視角深度剖析EDA產業的發展脈絡后,中國EDA產業發展有望迎來國產化和技術變革的雙重機遇,成長可期。
寫在最后
對于美方肆意妄為,創造出口管制工具的行為,我國外交部、商務部都曾予以回應,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曾言,美方將出口管制作為政治打壓和經濟霸凌的工具,不斷采取單邊措施對他國企業、機構和個人進行打壓遏制,給中美企業間正常經貿合作制造困難和障礙,對國際經貿秩序和自由貿易規則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嚴重威脅,這不利于中國,不利于美國,也不利于整個世界。
參考資料:
1.《沒你,中國照樣行!美國又出口管制中國7家航天實體,共600家中企被納入》,國防時報排頭兵
2.《美再對中國出手,7家航空航天實體被列入黑名單,中方早有言在先》,劉朝勛教授
3.《突發!7家中國實體被美列入實體清單》,數據觀
4.《又搞打壓!美將7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清單》,觀察者網
5.《太空建站、探測火星、發射次數“50+” ——2021中國航天這些大事值得銘記》,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