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表示,“東數西算”不是簡單把計算挪到西部,而是依托這些基礎設施創新更多應用場景,帶動技術突破。要在應用場景牽引下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通過應用場景的創新牽引技術組合的創新,實現更廣泛的技術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表示,要實現“東數西算”,仍有諸多技術難題要攻關,例如分布式計算尚未完全解決。“東數西算”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綜合性的資源優化和共享,通過基礎設施的部署和其它技術準備,加快西部轉型發展,拉平中西部發展差距。
CNCC2022新聞發布會線上會議
10月12日,在CNCC2022(2022中國計算機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CCF)理事長梅宏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要實現“東數西算”,仍有諸多技術難題要攻關,“東數西算”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綜合性的資源優化和共享,通過基礎設施的部署和其它技術準備,加快西部轉型發展,拉平中西部發展差距。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是我國發展主軸,也是世界趨勢。這一輪數字經濟的形態會對人類文明產生顛覆性變化,就像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
算力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生產力,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新焦點。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算力達到130EFLOPS(每秒一萬三千億億次浮點運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已正式全面啟動。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已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CNCC2022大會主席王懷民表示,我國正在推進算力資源部署,建設超算中心、智算中心、算力網,這是推動數字經濟的新基礎設施,具有超前性。這些投入要能夠在我國數字經濟中發揮效用,就必須有相應的技術突破和創新。要在應用場景牽引下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通過應用場景的創新牽引技術組合的創新,實現更廣泛的技術突破。
“東數西算”不是簡單把計算挪到西部,而是依托這些基礎設施創新更多應用場景,帶動技術突破。王懷民表示,“在這樣一個適度超前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下,能夠和既有基礎設施有效組合,未來在人、機、物融合發展的萬物智聯應用場景下發現更多技術突破的真問題,引導學術界、產業界解決真問題,促進我國信息技術發展。”
“東數西算”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綜合性的資源優化和共享。梅宏對澎湃新聞表示,“傳統的信息化作為工具使用是錦上添花,功能是提質增效,也就是你需要什么我就給你做什么。但如果僅僅走這條路,西部的信息化需求相對弱。在西部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現在談的是信息技術引領社會發展,通過基礎設施的部署和其它技術準備,加快西部轉型發展,拉平中西部發展差距。”
要實現“東數西算”,仍有諸多技術難題要攻關,例如經典問題分布式計算尚未完全解決。分布式計算是計算機科學中一個研究方向,它研究如何將一個需要巨大計算能力才能解決的問題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把這些部分分配給多個計算機處理,最后把這些計算結果綜合起來得到最終結果。
“嚴格意義上講,不存在算力調度。”梅宏表示,不能用電力調度的方式度量計算。“計算機一旦落地,要送任務、送數據,帶寬就是問題。”此外,按需組合算力資源就要用到軟件定義方式。“東數西算”在實施過程中既有傳統技術問題,在新場景中延伸也會產生新的技術難題,包括數據安全等。“很多問題會在中國的應用場景中獨創出來,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得解決問題。”
加快推動算力建設,將有效激發數據要素創新活力,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梅宏認為,數字化轉型是我國發展主軸,也是世界趨勢。這一輪數字經濟的形態會對人類文明產生顛覆性變化,就像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一種新經濟形態的誕生,核心是什么?核心是數據,怎么把數據的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目前仍有諸多挑戰,例如數據確權既有制度問題,也是技術問題。
此外,我國數字化轉型存在“三不”現象:不想、不敢、不會。“不想”是指囿于傳統觀念和路徑依賴,對科技發展趨勢的理解和認識不足,甚至對新技術的應用持抵觸情緒。他認為,數字化轉型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首先要解決觀念轉變。“不敢”是指面對轉型可能帶來的陣痛和風險而不敢率先探索,期待他人先吃螃蟹,降低自身投入風險,故而就地觀望、躊躇徘徊。“不敢”主要因為轉型成本高,梅宏呼吁政府要積極主動幫助中小企業走出瓶頸,用成功案例指導數字化轉型。
CNCC2022于12月8-10日在貴陽市舉辦,大會主題為“算力 數據 生態”。大會共設15個特邀報告、3場大會主題論壇,120余場前沿技術論壇等。特邀報告講者包括1位圖靈獎獲得者、5位院士。技術論壇內容涵蓋計算+、人工智能、教育、云計算、安全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