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頻發,暴露了城市在應急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短板和弱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對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了提升智慧城市的“韌性” ,城市大腦建設、城市生命線工程、海綿城市建設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正加速推進。其中,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內澇治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的“彈性”,正日益成為提升智慧城市“韌性”的重要舉措。
眼下,隨著各地海綿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一批批“海綿體”項目正快速鋪展開來。下面一起來看看各地海綿城市建設近期有何新進展。
沈陽:今年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達9.4億
10月25日消息,作為國家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之一,沈陽不斷加大海綿城市建設力度,重點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統籌兼顧削減雨水徑流污染,注重雨水收集和利用,使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抵御暴雨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據介紹,2022年,沈陽計劃實施6大類54個示范項目,涉及海綿投資9.4億元。截至目前,已開工示范項目33個,已完工示范項目3個,完成海綿相關投資5.2億元。近期,沈陽已編制《沈陽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實施方案》,制定未來三年工作目標,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要求,系統謀劃了源頭減排、調蓄及雨水資源利用設施、排水設施、水系整治工程、防洪提升工程、能力建設等6大類103個項目,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達到47.7億元。
宿遷:在全省率先完成海綿城市立法
10月25日消息,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表決批準了《宿遷市海綿城市條例》,自10月30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是全國第五部,也是全省第一部海綿城市建設管理地方性法規。
《條例》共六章37條,分為總則、規劃建設、運行維護、保障監管、法律責任和附則,適用于宿遷市、縣中心城區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運行維護與管理等活動。《條例》獲得批準,標志著宿遷建設海綿城市即將邁入法治時代,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從“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
南昌:下達2.2億補助支持海綿城市建設
10月24日消息,南昌市財政局下達南昌市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2.2億元,用于支持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自今年5月,南昌市成功入選“十四五”第二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中央財政多次給予定額補助。此次中央補助資金的下達,有利于助推我市“海綿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構建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形態。
據悉,目前南昌市已開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38個,包括居住社區海綿城市改造、海綿性道路廣場建設、雨水調蓄設施或自然調蓄空間建設、雨水管網及泵站改造建設、管網排查及修復、GIS平臺建設等,計劃投資總額約30.83億元。
煙臺:海綿城市建設將融入五大新城開發
10月12日,《煙臺市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2-2024)》正式印發。按照《方案》,煙臺市將結合城市更新、“新城建”試點、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等工作,建設自然滲透、自然積存、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和流域防洪能力。
《方案》要求落實到兩證一書、施工圖審查、質量監督、竣工驗收等城市規劃建設管控環節,并在五大新城等重點片區開發中實現有機融入。將海綿城市示范城市建設融入幸福新城、八角灣新城、牟平新城、夾河新城、蓬萊新城五大新城及其他重大片區開發工作中。
結語: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能有效提升智慧城市“韌性”,還能讓城市的水資源得到豐富,從而緩解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有彈性會“呼吸”,是適應新時代城市轉型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也是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