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芯片需求滑坡拖累,韓國芯片制造商SK海力士第三季度業績大跌,明年投資規模與供應雙雙削減,Marvell和臺積電也推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些無法抱團取暖的芯片巨頭,如何熬過本次寒冬?
昨日,有多家媒體報道了SK海力士的相關消息,稱由于外部環境變化,如果最近美國出臺的出口管制措施令其難以在中國繼續運營,最壞的情況和應急計劃將是“撤出中國市場”,出售其在無錫的存儲芯片生產設備,或將其轉移到韓國。
對此,韓國存儲芯片巨頭SK海力士今日對外回應稱:部分媒體報道的“SK 海力士計劃撤出中國” 不屬實,公司從未提及任何計劃涉及全面撤出中國或停止中國工廠運營的安排。SK海力士也在“芯榜”發布了獨家聲明:
我司于10月26日上午(韓國時間)舉行的第三季度業績發表會上,針對由于地緣政治問題及多種因素導致中國工廠運營受困的各種假想情境,作出了可能會考慮應急方案(Contingency Plan)的原則性回復。- 其中,“中國工廠的設備轉移”等相關發言是針對可能性極低的極端情況作出的現場回復,本公司澄清并未研究過與此相關的具體計劃。- 針對美國對芯片設備出口的管制,本公司已從美國商務部獲得一年授權,中國工廠處于正常運營中,我們也期待未來中國工廠能夠繼續正常運營。
當前,SK海力士在全球共有四座生產基地,分別位于韓國的利川和清州、中國的無錫和重慶,2021年底,SK海力士還收購了英特爾NAND閃存及SSD業務,接管了英特爾位于大連的存儲制造工廠。在SK海力士位于中國的工廠中,90%的產能用于生產存儲芯片,10%則是邏輯芯片。對于此次傳聞中提到的無錫工廠,是SK海力士在2005年4月時設立的,主要生產12寸晶圓,累計投資額約200億美元。據第三方調研機構報告顯示,目前無錫廠負責生產SK海力士公司40%以上的DRAM芯片,這些芯片被廣泛用于電子設備、計算機、智能手機和汽車等領域。
此條芯片禁令一出,不只波及到了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中國芯片制造商、存儲器制造商,同時還影響了包括SK海力士、英特爾、三星電子、臺積電、英偉達在中國的工廠或部分產品銷售。
不過,SK海力士、三星、英特爾和臺積電四家半導體公司已經從美國商務部處獲得了一年豁免授權。10月12日,韓國存儲芯片大廠SK海力士在當時發布聲明稱,公司已經完成與美國商務部的協商,確保將能夠在接下來一年內,在遵循國際原則的前提下,為中國工廠保障生產設備的供應,進而維持在中國的生產經營。但與此同時,SK海力士事業部社長盧鐘元也表示,雖然美國商務部已經允許公司一年內可以向在華工廠提供先進裝備,但最先進的EUV光刻機目前還無法運往中國。
2021年時,數據表明SK海力士公司獲得美國發明專利956項,相比上一年增長4%,是獲得美國專利數量排名第三十位的機構,其專利研發的優勢領域是:信息存儲、基本電子電路、計算機一般零部件、半導體零配件、半導體組件與集成電路,從絕對數量上來看,SK海力士專利份額最高的就是信息存儲領域,專利數量高達437項。
目前,DDR4模組是內存市場的主流產品,主要用于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等傳統市場,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興市場,最高速率達到3200Mbps,而SK海力士也于近日宣布開發出業界首款32GB DDR5,速度高達6400Mbps。據業內人士預計,DDR5 DRAM最早將于明年成為內存半導體市場的主流,如果DDR5 DRAM占據主要位置,SK海力士和三星等韓國芯片制造商的盈利能力有望提高。
在第二季度時,SK海力士的營收剛剛創下新高,史上首次超過13萬億韓元。但在當時,SK海力士就曾預計下半年的存儲器出貨量將有所放緩,沒想到僅過了一個季度就一語成讖。
10月25日,SK海力士發布了截至今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財報:凈利潤為1.1萬億韓元,同比下降67%;營業利潤為1.6556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4.7億元),去年同期為4.2萬億韓元,同比減少60.3%,環比減少61%,遠低于分析師預估的2.5萬億韓元;實現營收為10.9829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60億元),同比減少7%,低于預估的12.2萬億韓元;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49%和上季度的46%降至本季度的35%。
這樣的表現,可以說讓投資者充分感受到了“寒氣”。對此,SK海力士表示,由于受到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下行、全球內存芯片市場下行和經營環境不確定性持續的影響,內存芯片產業正面臨史無前例的行情惡化,雖然第三季度公司高端產品的產量在平穩上升,使得成本有所降低,但這并不足以抵消產品價格下滑的影響,SK海力士表示,DRAM 和 NAND 的價格季度環比至少下跌了 20%。
根據分析機構Canalys的數據,芯片大廠削減支出的最大原因,是作為芯片行業關鍵收入來源的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持續萎靡,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創下2014年以來最差的第三季度。對于SK海力士的主要產品DRAM,主要的應用場景就在智能手機和電腦領域,由于這兩種消費電子品類的出貨量在逐步減少,存儲芯片供大于求的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海力士的庫存從去年同期的 6.2 萬億韓元增加到 11.9 萬億韓元,幾乎翻了一番。
面對這樣的整體環境,SK海力士也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例如三星電子發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本季度凈利潤為9.14萬億韓元(約合64.51億美元),低于分析師的預期,其中芯片業務下滑14%。
不僅如此,在業務下滑的情況下,芯片大廠還在用裁員的方式來應對即將到來的這次“寒冬”:今年1月,美光解散了上海的DRAM設計部門;今年5月,德州儀器裁撤了中國區的MCU研發團隊,并把原MCU研發線遷往印度;就在今天,業內消息顯示,美國芯片設計廠商美滿電子(Marvell)已宣布裁撤大部分中國研發團隊。
根據曝光的照片顯示,美滿電子此次裁員涉及多個業務部門,其中上海研發中心是重災區,有兩個部門預計在本周內就將完成交接,分別是上海switch部門芯片驗證團隊和存儲部門硅后驗證團隊,而北京和成都的研發部門似乎未受影響。公司將給予被裁員工2個月的緩沖期,傳聞賠償方式將為N+3。
最近,受到終端需求急墜影響,半導體產業刮起“寒風”,就連“卷王”臺積電都開始鼓勵員工多休假。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實屬罕見。
在三季報的電話會議上,SK海力士表示,公司決定將2023年的投資規模削減50%以上,由于此前預計2022年的投資規模在 10萬億-20萬億韓元(70-140億美元),這一決定也意味著2023年的投資可能低于10萬億韓元。
在投資規模削減的基礎上,產品的減產也在所難免。SK海力士表示,計劃明年從利潤較低的產品為中心開始逐步減少產量,也就是說,在一定時期內將保持投資縮減和減產同步進行,使市場的供需平衡恢復正常,但短期內存儲芯片的供應仍將超過需求。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即使SK海力士減少投資,預計在2023年第三季度之前,市場狀況不會因此而出現轉機。
除SK海力士之外,其他大型芯片制造商也已經開始縮減供應和投資:美國的芯片巨頭美光科技計劃明年削減30%以上的投資;臺積電此前也削減了2022年的投資計劃;日本存儲芯片生產商鎧俠 Kioxia 宣布減少位于四日市和北上市生產線的 3D NAND 閃存產量,削減幅度達到 30%。
雖然短期內,對于內存和存儲等各類芯片的需求會有所放緩,但從中長期的維度來看,由于人工智能、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數據和算力需求量大的企業仍舊在加快對這些領域的投資。“寒冬”之下,芯片制造商依然需要持續發力,從而確保在“春天”來臨時可以提高收益,確保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資料:
1.《韓國芯片制造商SK第三季度利潤暴跌,同比劇減60.3%》,環球網
2.《SK海力士三季度營業利潤大跌六成,明年投資規模削減半數》,澎湃新聞
3.《美出口禁令連友軍一起打?SK海力士或賣掉在華工廠,全面撤出中國》,新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