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我越來越覺得,對于地方而言,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需要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從“方法論”的角度,站在哲學的高度,來認識、來探索、來推動這項“未知遠大于已知”的工作。
工業互聯網要落地生根,實現其價值,地方政府的引領和推動非常重要。發展工業互聯網地方政府要主動作為,政府在整合、優化、調動資源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地方政府的看法、打法、戰法是決定一個區域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的關鍵,值得去認真研究、探索和總結。目前這方面還存在短板,還未引起業界、學界足夠的重視。
地方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同,企業又“千人千面”,如何運用好“工業互聯網”這把“金鑰匙”來創新組織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融資模式、創新模式、商用模式,重構企業價值鏈,促進區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亟需探索形成一套推進工業互聯網落地轉化的“方法論”。在工業互聯網實踐中,既要整體推進,又要重點突破;既有共性問題又有個性問題;既需西醫來解決“急癥”問題,又需中醫來“固本培元”;既有企業規模基礎條件不同問題,又有行業類型各異問題;既有技術創新問題,又有應用推廣問題;既有脫胎換骨需求,又有存量資源利用問題;既有上平臺借力問題,又有數字和商業秘密安全問題等等,不一而足。諸多問題如何平衡,如何解決?筆者認為,最根本的是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不斷提升認知水平、弄清工業互聯網底層邏輯依然是當前我們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有權威專家認為,工業互聯網不是工具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工具,可謂認識之高。由于工業互聯網是新生事物,由于其系統性、綜合性、專業性強,由于新概念多,由于絕大部分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實際面對的是具體場景問題等等,對什么是工業互聯網,如何落地,如何推動,究竟能帶來什么價值,無論是企業家還是基層政府管理者,總體上認知都是匱乏的。企業在進行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時,面臨的一個大困惑就是不知“如何改、如何轉”之困惑。
近年來,蕪湖市在提升認知方面作了一些嘗試。自上而下、線上線下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培訓,依托高端智庫、一流平臺企業持續開展工業互聯網巡講、論壇等活動。去年,分四批組織120位企業“一把手”赴深圳、青島開展工業互聯網集中研修,央視新聞還作了專題報道。市縣區及市直相關部門主要領導認真學習了《工業賦能》等專著,每人都寫了讀書筆記并由市政府辦公室匯編成冊。市直部門有的領導說,讀了這本書,“讓我洗了一遍腦,開了一扇窗”;有的認為工業賦能,一切皆有可能。市縣區有的領導表示,工業互聯網是蕪湖打造“智造名城”,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不二選擇,只有把握先機,才能贏得主動,表示競速新賽道搶先干。有的領導提出,借鑒工業互聯網思維,來促進政府治理體系改進和治理能力提升等等。今年我們將組織企業家赴北京、重慶等先進地區參觀學習,同時依托大院大所、一流企業、聯盟協會等常態化開展培訓活動,并探索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在職(在校)培訓基地,支持蕪湖高校設立工業互聯網產業學院或工業互聯網專業。為增強體驗感、認同度,蕪湖市和卡奧斯共同建成了全國首個“5G+汽車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體驗中心”、“蕪湖市工業互聯網應用體驗中心”;和中國信通院共建高水平的“蕪湖工業互聯網創新推廣中心”也已開工,同時,通過百家企業示范培育,形成了一批不同場景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案例。
認知是行動的先導和羅盤,是企業在數字化新賽道上不斷前行的發動機和加速器,也是衡量一個地方工業互聯網發展環境的一個核心要素。工業互聯網從本本、從PPT走進產業、走進企業、走進車間,走進生產線需要一大批“方法論”的探索者、實踐者和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