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血氧儀的脫銷,不僅讓智能手表和手環的銷量有了一定增加,也帶動了其他健康相關的硬件設備的需求。
近日,血氧儀從90塊漲到400塊仍賣到脫銷,對生命體征監測的需求,還帶動了此前出貨量連續下跌的智能手表。不僅如此,除了監測類產品,養護類產品也開始廣受歡迎,制氧機也從近五千元漲價到了近萬元并供不應求。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人們在遭遇病毒的侵犯后,開始更加注重個人健康問題。
同時,大面積的感染帶來的不僅是一波消費熱潮,還有人們對健康IoT產品看法的改變,以及消費重心的改變。簡單來說,健康監測和養護類設備正越來越受歡迎,而在智能化的大趨勢下,健康IoT也將迎來新的增長點。
一般來說,使某產品需求量大增的條件,一是政策,二是民心。同樣,以血氧儀等產品為例,其供不應求的情況也是滿足了以上條件。首先是“新十條”疫情防控優化政策的頒布,確定了應對新冠病毒的大方向,而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會上介紹: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再者是人們經歷了感染到康復的過程,真正體驗過疾病后,對個人健康情況管理產生了剛性需求。
而對于政策和民心兩個條件滿足后市場就會爆發的現象,其實在國外市場早已得到了驗證。這點可以從九安醫療的上半年財報里看出。
據了解,九安醫療2022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52.4億元 同比增長27728.49%,如此夸張的漲幅,依靠的是在美國在管控政策優化后,人們對其醫療健康產品的需求。其財報相關內容如下:
通過其財報內容不難發現,除了大賣特賣的抗原檢測盒外,九安醫療的iHealth產品還包括一些智能IoT設備。
若分析在中國之前優化管控政策的美國市場,不難發現,“陽過”和“陽康”們的確是健康IoT產業發展的主要消費者,而如今輪到中國優化疫情管控政策,其市場走向并不難判斷。
同時,針對中國是否也可能會經歷這樣的多波感染高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蒙國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半年是有可能的,第二波高峰可能在五六月份。”
也就是說,一波接一波的感染高峰,或將強化人們對個人健康管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2022年,大量的傳感器和終端設備廠商都在布局醫療健康,產品包括智能監測儀器和可穿戴設備等。也不禁讓人好奇,即將處在風口的健康IoT產業,市場現狀如何呢?
目前,健康IoT類產品主要集中在生命體征監測場景,國內除了前文提及的九安醫療,還有不少企業在針對監測功能布局健康IoT。
首先不得不提最近通過血氧儀和制氧機爆火的魚躍醫療,其家庭醫療產品的收入高達40%,另有糖尿病、呼吸治療、感染控制及慢性病管理方案,同時,針對體征監測的智能儀器是魚躍健康IoT核心產品。
同樣主攻健康IoT的還有樂心醫療,以傳感器制造起家的樂心醫療將家用遠程健康管理(RPM)、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視為健康IoT的兩大基礎戰略,定位于世界級健康IoT及數字健康服務提供商,旗下健康IoT產品包括智能電子血壓計、電子健康秤、脂肪測量儀、心貼與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
除了魚躍、樂心這樣的專精玩家,還有主打科技的企業如華為。華為從2014年起進軍運動手環,如今智能健康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已位居全球市場前三,在2020年華為與歌爾股份合作,獲得了二級醫療器械認證,完成消費級向醫療級的跨越,并且在手環新品設計和技術上也取得突破,在主流ECG心臟監測功能之外,增加了無創血糖、血壓、房顫等數據的采集檢測。
當然,說到監測類可穿戴設備,還少不了小米供應鏈生態企業華米,目前華米已逐漸完成“去小米化”,在海外更名為Zepp Health品牌,更強調其在健康+科技領域的專注度,除了手環業務外,孵化子品牌 Amazfit還將運動心率監測、頸椎保護、聽力健康、降噪功能融入無線耳機。
如今硬件市場中雖然有健康手表、智能電子秤、電子血壓計等多種智能醫療設備,但消費者更在意的還是產品的權威性。據了解,大部分設備已獲得國家藥監局二類醫療器械認證即NMPA(國內醫療器械注冊)認證。
國內外通過NMPA認證的部分企業和產品
(數據來源:動脈網)
而此類認證,也成為了消費者是否下單的決定性因素。
網友購買經驗分享截圖
(圖源:網絡)
此外,在過去健康醫療類IoT設備受眾多為老人、熱愛科技的極客和健身人士,少有年輕人會以管理個人健康為由去花錢,或真正地信任這些數據。而如今,在親身經歷病毒感染的癥狀,并面對康復后未知的身體狀況,加上越來越多康復后不注意管理個人健康導致死亡的新聞出現,更多人開始選擇“投資”健康,最重要的是,更多人開始果斷下單,而不是研究對比其科技含量和性價比。
所以,健康IoT的消費群體正在不斷擴容。
過去健康IoT產品始終沒有迎來銷量暴增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健康IoT的產業里一直存在著市場教育不足的問題。而該問題最大的表現便是,在宣傳產品賣點的過程中,企業模糊了“癢點”和“痛點”。
眾所周知,痛點是亟需解決的頑疾(剛需),而癢點則只需要撓一撓即可(非剛需)。就好比藥企為糖尿病、高血壓等終身慢性疾病(癢點),開發一次性治愈藥物(痛點)。這便是市場教育不足所導致的問題,因為消費者不接受慢性病需要的長期監測,反而導致部分藥企將一門永續生意,變成一錘子買賣。
過去的健康IoT設備也有類似問題,不過表現在產品賣點模糊——想賺“痛點”的快錢,產品實際卻針對的是“癢點”。結果導致產品難以得到消費者認可,從而消費群體嚴重受限。據了解,健康IoT設備針對的是老齡化嚴重的現狀,受眾群體多為老人。
不過如今,“陽”為該產業做了市場教育,讓更多人明白健康管理的重要性。而在未來,健康IoT的受眾將不再局限于老人,還有體質同樣較弱的小孩,以及工作負荷大、患有“新冠附加癥”或慢性病的年輕人。針對的也不再只是老齡化的現狀,還有“常態化感染”與一波又一波感染高峰帶來的市場增量。
當然,未來的健康IoT不會只是與感染節奏同頻的一波又一波熱潮,而是會發展成持續性高增長的產業,因為新冠最終會結束,不過在經過市場檢驗后,相關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和地位將會提升。由于市場得到教育,人們也會更注意平日的監測、防護,更重視個人健康。
綜上所述,“陽”作為健康IoT發展的催化劑,正刺激著百億健康IoT需求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