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啟動了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試點工作,聯通將攜手優友互聯共同探索物聯網轉售業務,這對處于“谷底”的虛擬運營商來說,或許是個機遇。
從2013年虛擬運營商進入通信行業以來,距今差不多已有10個年頭了,曾經擁有過千萬用戶的“高光時刻”,到如今的“銷聲匿跡”,甚至被冠以“詐騙”的名頭,依靠三大運營商網絡來出租、轉售電信業務的虛擬運營商真的就沒有未來了嗎?
這不,在2023年初大跨步前進的物聯網就來“幫助”虛擬運營商了。
雖然目前只是處于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試點階段,但對業務不斷萎縮的虛擬運營商來說,至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有望在物聯網轉售領域找到一個足以撐下去的支點。
2022年8月是物聯網用戶首次超越移動電話用戶的轉折點,標志著以“物”為代表的16.98億戶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數,超過以“人”為代表的移動電話用戶數(16.78億戶)。
直到11月末,三大運營商發展的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已達18.18億戶,已超移動電話用戶數(16.84億戶)1.34億戶,距離首次超越僅過去3個月,用戶規模就凈增了1.2億戶,平均每月增長4000萬用戶,這樣的增長規模大約也只有蜂窩物聯網終端能做到了。
隨著“物超人”規模的進一步擴大,移動物聯網成為一塊誘人的“大蛋糕”,虛擬運營商也翹首以盼,希望借物聯網轉售業務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20年,正式開放物聯網轉售業務試點;2021年初,聯通率先開展物聯網轉售試點工作,優友互聯等7家企業成為首批試點合作企業。
同時,像智能手表、無線耳機等穿戴設備的滲透,物聯網(IoT)也成為2023年最值得期待的技術趨勢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工信部關于移動物聯網業務轉售試點工作的批復,意味著國內移動轉售業務從個人通信領域延伸至行業通信領域,為虛擬運營商的未來照進了“一束光”。
早在4G時代,虛擬運營商憑借在套餐、漫游費等方面的價格優勢,經過2014-2017年三年間的發展,當時累計發展用戶超過5000萬;到了2018年,當時國內移動轉售產業可使用的碼號資源已經達到3億。
由于虛擬運營商發放號碼資源的不嚴謹、渠道把控不規范,虛擬運營商逐漸迎來了至暗時刻,不惜成本發展用戶規模,導致42家虛擬運營商中只有13家實現了盈利。
進入萬物互聯的5G時代,僅2022年前三季度我國5G的投資規模就達到了1390.9億元,2020年和2021年三大運營商對5G網絡的投資分別達1473億元和1849億元,占比穩步提升。
得益于三大運營商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覆蓋和普及,用上5G網絡的用戶也越來越多,但5G時代下的虛擬運營商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窄”,170號段也被人們視為垃圾電話被屢屢拒接。
物聯網的“黃金時段”遇上了虛擬運營商的“至暗時刻”,IDC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物聯網企業級投資規模約為6812.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4.69萬億),到了2026年有望增至1.1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7.57萬億)。而虛擬運營商號碼近些年給用戶的印象并不好,甚至處于“消失”的邊緣。
2023年,對虛擬運營商來說是正式誕生的十周年之際,也是到了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否依靠5G時代的移動物聯網轉售迎來“觸底反彈”的轉機,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