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網報道,生成式AI在2022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22年AI繪畫和ChatGTP的重要性不亞于2016年AlphaGo戰勝人類圍棋冠軍的價值。此外,繼海外多個大模型開源帶來的生成式AI概念大熱后,阿里也推出了首個中文AI模型社區,意為降低AI應用門檻,構建AI時代的“基礎設施”。那么,生成式AI能否讓AI行業實現更大規模落地呢?
圖片來源:攝圖網(侵刪)
2020年,生成式AI首次出現在國際研究和咨詢機構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上。對于生成式AI,Gartner這樣定義:通過各種機器學習(ML)方法從數據中學習工件的組件(要素),進而生成全新的、完全原創的、真實的工件(一個產品或物品或任務),這些工件與訓練數據保持相似,而不是復制。簡單理解,生成式AI是利用現有文本、音頻文件或圖像創建新內容的技術。
企業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使用生成式AI:
一是與業務部門一起增強當前的創新工作流程,開發自動化以幫助人類更好地執行創造性任務。例如游戲設計師可以利用生成式AI來創建地下城,突出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內容。
二是充當業務流程的重要部分,生成式AI可以在幾乎沒有人為參與的情況下生產無數的創意作品。它只需要設置上下文,結果將獨立生成。
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前沿中最成熟的領域,2022年是生成式AI從技術成熟到深入社會基本面的元年。
以多模態形式呈現的數字人、虛擬偶像等也是生成式AI的應用方向。2022年11月,中國電信副總經理唐珂首次以破次元對話形式,向廣大用戶推薦了新上崗的“數字員工”——筱翼。作為用戶手機里的營業員,筱翼為用戶帶來AI智能服務,升級暖心AI適老模式。數字人“筱翼”基于電信智慧AI中臺的強大技術能力,融入AI語音交互、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虛擬形象技術等多項創新科技,能實現無障礙全業務語音識別、仿真人全息互動,為用戶提供多樣化業務辦理需求。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認為,人工智能開始從學習走向了創造。內容創作方面經歷了PGC(專業生產內容)到UGC(用戶生產內容),再到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的發展歷程。到了人工智能時代,可實現AIGC(人工智能創作內容),未來可能發展到P-AIGC(專業人員指導下的AIGC)。
IDC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達到2218.7億美元。其中,中國約占全球總規模8.3%,位列單體國家第二。《中國AI數字商業產業展望2021-2025》報告認為,從中國AI應用表現看,以生成式AI和組合式AI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興技術將成長為中國數字商業產業鏈的關鍵應用技術棧。
在國內,生成式AI也吸引到了不少關注。國內首家生成式AI平臺TIAMAT已完成數百萬美元天使輪融資,本輪投資方為DCM。
站在技術創新的角度來看,生成式AI將會全面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領域相結合,這也為行業打開了巨大的創新空間,相信在2023年會有大量關于生成式AI的創新成果。
本文來自【通信信息報社】,僅代表作者觀點。物聯網智庫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