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修訂擬刪除技術條目32項,修改36項,新增7項。其中,禁止出口技術24項,限制出口技術115項,合計139項。
近日,中國商務部官網發布了《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征求公眾意見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通知指出,為加強技術進出口管理,根據《對外貿易法》和《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商務部會同科技部等部門對《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包括商務部、科技部2008年第12號令和商務部、科技部2020年第38號公告,以下簡稱《目錄》)進行了修訂。
原文中提到,本次修訂擬刪除技術條目32項,修改36項,新增7項。新增的7項技術分別是:光伏硅片制備技術、激光雷達系統、用于人的細胞克隆和基因編輯技術、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學技術、農作物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散料裝卸輸送技術。修訂后的《目錄》共139項,其中,禁止出口技術24項,限制出口技術115項,合計139項,此次修訂對《目錄》進行較大幅度刪減,細化部分技術條目控制要點,為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創造積極條件。
從文件中可以看出,禁止和限制出口的技術主要涉及互聯網與信息、光伏與新能源、自動駕駛、生物醫藥等,都是我國近年來迅猛發展的領域。在文件的開頭,還明確說明了中國禁止出口和限制出口技術的參考原則:
(一)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禁止出口的;(二)為保護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護動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護環境,需要禁止出口的;(三)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其他需要禁止出口的; (四)根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的規定, 其他需要禁止出口的。
(一)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公共道德,需要限制出口的;(二)為保護人的健康或者安全,保護動物、植物的生命或者健康,保護環境,需要限制出口的;(三)依據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其他需要限制出口的;(四)根據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協定的規定, 其他需要限制出口的。
目前,該修訂仍在公開征求意見階段,尚未決定。接下來,本文將從文件中提到的光伏硅片制備技術和激光雷達兩方面為大家進行詳細介紹。
隨著全球碳中和進程的不斷提速,疊加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行,經濟性不斷提升,光伏裝機需求高增長確定性較強。從產業鏈來看,光伏產業鏈的上游包括原料高純度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單晶硅和多晶硅的制造、硅片的生產;中游包括光伏電池片,光伏組件(玻璃、支架、膠膜等)以及逆變器環節;下游則是光伏發電的應用端,包括光伏電站和分布式發電。
在該文件的第31項“光伏硅片制備技術”中,新增將大尺寸硅片技術、黑硅制備技術、超高效鑄錠單晶/多晶工藝等光伏硅片制備技術納入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據悉,光伏硅片是制備光伏晶硅電池的核心重要材料,占電池片成本比重約為62%~66%,其技術路線和工藝水平直接影響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和使用壽命。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近年來,我國硅片產量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占全球硅片產能的97%,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此外,硅片的大尺寸化也是一個發展趨勢。中國企業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開發尖端技術以生產更大、更薄的太陽能硅片,并在過去十年將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了90%以上。
目前,市場上硅片的尺寸已經逐步定型為210mm/182mm區間,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1年,210mm和182mm大尺寸的硅片合計占比由4.5%迅速增長至45%,預計未來大尺寸電池片將繼續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合計占比有望超過90%。因此,中國公司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必然會將182、210尺寸作為重點產品,也就必然會涉及到大硅片出口限制技術的審核。而且相關出口限制政策不僅將影響龍頭企業的海外擴張, 大硅片的生產設備、拉晶、切片制程或都會受影響。
由于太陽能技術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來源,很多國家也都在努力發展國內供應鏈,以削弱我國的優勢,這些舉動凸顯出相關技術的重要地位。而此次商務部將大尺寸硅片技術列為出口限制技術,或許也是應對歐美等光伏市場的“本土制造”措施。
作為自動駕駛的“眼睛”,激光雷達(LiDAR,Laser Detecting and Ranging)是一種通過發射和接收激光來測量物體和傳感器之間距離的裝置。
和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相比,激光雷達具有極高的距離分辨率、角分辨率和速度分辨率,且探測精度高、范圍廣,抗干擾能力強,能實時獲取的信息量比較豐富,可直接獲取目標的距離、角度、反射強度、速度等信息,從而可以快速復建出目標的三維模型及各種圖件數據,建立三維點云圖,繪制出環境地圖,以達到環境感知的目的。因此,激光雷達也被視為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
在該文件的第74項“激光雷達系統”中,新增將車載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技術納入限制出口技術目錄。
根據結構不同,激光雷達可以分為機械式激光雷達、半固態激光雷達(MEMS)和固態激光雷達(OPA & FLASH)。其中,機械式激光雷達技術雖相對成熟,但由于其成本較高、裝配復雜、存在光路調試等過程,同時由于不停旋轉,在行車環境下可靠性不足,導致發展初期難以符合車規要求;半固態激光雷達更加小巧,可隱藏在外殼中,使用MEMS等半導體器件來代替機械掃描的選準裝置,兼具固態和機械的特性,由于減低了機械的旋轉幅度,有效降低了行車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幾率,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發展基本成熟,后續或將更多被選用;相比于半固態激光雷達,全固態激光雷達在結構中去除了旋轉部件,實現較小體積的同時保證了高速的數據采集以及高清的分辨率。因此,相比之下,半固態、固態激光雷達由于精度更高、體積更小、成本更低,將成為激光雷達長遠發展的技術方向。
從全球層面來說,歐美企業憑借機械式激光雷達起步較早,優勢明顯,占據目前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市場的70%以上,國產廠商則依靠固態激光雷達力圖實現彎道超車,極有可能加速提升中國供應商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
根據全球知名咨詢機構ICV發布的預測數據,到2026年時,全球車載激光雷達出貨量將達到693.6萬顆,其中L3級別和L4-L5級別搭載的出貨量將分別增至538.5和155.1萬顆,2021-2026年的CAGR分別為97.4%和62.9%,增長速度驚人。
由于激光雷達尚處在量產初期,不同廠商也在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進行探索,競爭格局仍不穩定。當前,激光雷達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廠商主要集中在中國、美國和歐洲。除了車載激光雷達之外,激光雷達還是機器人實現建圖、定位、導航、避障等功能的核心部件,也是測繪與智慧城市場景實現實景三維城市、大氣環境監測等應用的關鍵部件,如果成本能夠進一步降低,未來的應用場景還會更加廣闊。本次修訂擬將激光雷達系統加入禁止出口目錄,相信是出于對其未來應用的考量,使用激光雷達構建的三維地圖等也都是需要重點保護的關鍵數據,這種保護舉措的正確性也將會進一步凸顯。
寫在最后
不止光伏硅片制備技術和激光雷達系統,本次擬增加的其他5項先進技術同樣代表了未來的科技發展方向,禁止/限制這些技術的出口,既有利于保護我國企業,利用我國的龐大市場優勢和人才優勢來形成更高的技術壁壘,也是對其他國家不平等政策的一種反制措施。
最后,想要閱讀《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征求公眾意見版)》的全文的讀者,可以在物聯網智庫公眾號后臺回復“中國反制”來獲取PDF全文。
參考資料:1.《中國反擊!新增7項先進科技禁止/限制出口 合計達139項》,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