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在全球持續走紅,最新數據顯示,它已經獲得1億活躍用戶。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產品是人工智能公司OpenAI于2022年11月才推出的聊天機器人,上線5天,注冊用戶數就超過100萬,而現在僅僅上線兩個月,用戶數就破億,堪稱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
很多人都在好奇以及擔憂,ChatGPT的出現是否會導致大規模失業?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ChatGPT本質是一種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是一種全新的聊天機器人模型。
這也就是說,所謂的ChatGPT本質還只是智能聊天引擎,這并不是什么新鮮東西,但是由于其智能表現過于優秀,遠超此前同類產品的體驗,所以引發了破圈效應。
按照ChatGPT自己的回答,它只是一個沒有意識的計算機程序,只是能夠模擬人類對話。
客觀來說,現階段的AI還處于發展初期,所謂的意識更是無處談起。筆者所理解的強AI是能夠在一定規范的指令之下,它能夠進行自我的主動學習,實現任務遷移。
而目前的ChatGPT產品形態,還是停留于“你問我答”的狀態,它基于已有的數據庫將相關信息智能串聯起來,然后將“答案”呈現給人類。
但有意思的是,ChatGPT給你提供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確答案嗎?
畢竟,所謂智能挑選的答案只是其搜索結果的一種,對于有意識的人類而言,從所有可能的答案中自行挑選或許更合適。
基于這點,我們可以推斷出,如果已有的信息庫不同,產品內部算法不同,那么不同的產品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畢竟,所謂的正確與錯誤,從來都是相對的概念。
實際上,類似于ChatGPT的產品已有不少。比如在ChatGPT出現之前,谷歌的LaMDA一度被視作最接近具備人類意識的AI。從公開信息來看,Pathways AI程序可能是谷歌里最先進的,它的參數量有5400億,而現在版本的ChatGPT只有1750億。
換言之,如果不是ChatGPT的出圈,大眾可能還無法意識到現在的人工智能究竟發展到了什么程度。而實際情況是,現有技術其實已經遠超人們本身的認知。
也就是說,所謂的失業壓力早就存在,只不過大火的ChatGPT加速放大了這一切。
必須要承認的是,隨著類似于ChatGPT的產品不斷升級,未來不少從事相關職業的崗位必然會被淘汰,比如內容聚合類工作。單單是目前,已經有美國上市公司裁掉員工,改用ChatGPT來替代。
對于資本家來說,一旦有廉價的產品可以替代高昂的人力,他們絕對不會猶豫。
這也確實意味著,在不遠的將來,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類勞動會變得沒有價值,尤其是那些重復性的工作。
甚至不夸張地說,在未來,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作出有理有據的觀點和評述,任何以語言、邏輯、想象力和社會學為基礎的職業都有可能被取代,比如律師,人類的生活也必將變得更“卷”。
但是,我們也不要過分夸大ChatGPT的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ChatGPT還不算成熟。中信證券研報表示,短期內,ChatGPT甚至無法取代傳統搜索引擎,也很難改變當前全球搜索引擎演化進程。如果一項技術只能局部替代搜索引擎,那么恐怕它很難算得上是顛覆式的創新或者AI領域的革命性進展。
同時,對于ChatGPT的相關監管也應該盡早提上日程。這就要回到上述話題了,畢竟,“正確”永遠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那么ChatGPT是否會說“假話”呢?對于ChatGPT這樣的類人工智能來說,工具永遠存在被濫用的風險。所以,如果能盡早以及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去規范產品的公司主體,人們本身的權益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障和保護。
比如,ChatGPT到底發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技術成熟?才能夠替代人類進行內容創作和審核?
從這個角度來看,資本市場對于ChatGPT的追捧,更多還是對新概念、新領域的追逐。ChatGPT相關概念以及商業市場想要真正落地,恐怕時間還早。
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輪的財富轉移也必將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