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7 日,高通技術公司宣布了和北京神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木科技”)的合作。后者將在中國市場,為 Snapdragon Spaces XR 開發者平臺這一跨終端平臺和開放的合作伙伴生態系統提供本地化服務和技術支持。
本次合作,體現了高通希望推動中國 XR 市場進一步前行的決心,希望攜手行業伙伴和開發者加速使用 Snapdragon Spaces 的 XR 應用創新,從而支持 Snapdragon Spaces 在中國開發者生態的擴展,助力中國 XR 內容生態繁榮發展。
Snapdragon Spaces 是高通在 2021 年推出的 XR 開發者平臺,將助力打造無縫模糊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邊界的沉浸式體驗。而在 2022 年 6 月,Snapdragon Spaces 正式面向全球開發者開放下載。這次高通與神木科技合作,可以視為 Snapdragon Spaces 開始全面拓展中國 XR 內容生態的標志。
那么,Snapdragon Spaces,以及這次合作,將為我們的 XR 市場和產業帶來怎樣的改變?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未來又能獲得怎樣的融合現實體驗呢?
XR 市場厚積薄發,但質變前還需解決這些問題
在具體分析之前,有必要先看一下目前我們的 XR 產業、市場處在一個怎樣的發展階段上。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IDC 發布的數據,2022 年中國 XR 市場硬件出貨量超過 120 萬臺,其中第四季度消費級設備占比提升到了 83%。同時中國市場的 VR 設備出貨量首次突破了 100 萬臺,AR 設備的出貨量也首次突破了 10 萬臺。
而對于今年,IDC 表示我國 XR 硬件市場出貨量有望突破 200 萬臺。除了 IDC,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德勤也對今年 XR 市場出貨量看好,他們認為 2023 年我國僅是 VR 設備出貨量就能超過 200 萬臺。
這是向好的一面,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目前 XR 產品和市場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根據不久前創業邦發布的《2022 年 XR 產業投資報告》,目前我國 XR 市場整體規模仍然相對較小,同時面臨內容生態不完善、基礎硬件價格高、用戶習慣需培養等眾多問題。
特別是在關鍵的消費市場上,相信大家也都有感觸,比如目前普遍較好的 VR 頭顯一體機價格都在 2000 元以上,超出了大部分消費者對 VR 產品的消費預期,而在內容上,直到目前也并沒有真正殺手級的 VR 內容出現,設備買回來主要還是看視頻、玩一些小游戲。
而且直到目前,VR 設備笨重、佩戴不舒服的問題也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盡管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一些輕量化的 VR 設備,但往往功能有限或者需要連接手機等終端使用,不夠獨立……
至于 AR,眼下絕大部分消費級設備其實也只是扮演著手機等終端的擴展顯示的作用,真正好用的場景也相對有限……
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未來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加強合作,攜手共同優化技術和產品、打造內容生態,才能真正將行業蛋糕做大,推動行業整體的發展進步。
可以說目前我國 XR 產業整體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但經過多年的蓄能,行業正到了“薄發”之時,也是向著更高階段進階的關鍵時期,其中,消費級產品的發展成為重中之重。
但同時,市場在產品硬件和內容生態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亟待解決,這對于產業鏈層面的深度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結起來,IT之家提煉出最重要的兩點,對于消費級市場來說,:
第一、我們需要高性能、低功耗的算力,來促進產品終端變得更好;
第二、我們需要更豐富更多元的內容生態,來激發 XR 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
這兩點互相協同,彼此促進,軟硬件齊頭并進,才能真正助力 XR 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
四大戰略加持,軟硬件協同發展才是正解
當然,前面說的只是宏觀上的分析,具體應該怎么做,以及如何推動 XR 軟硬件產業層面的深度合作?并不容易,需要在底層軟、硬件生態構建都有足夠號召力的角色來推動。而高通,無疑就是最契合的角色之一。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高通對 XR 前沿技術的研發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沉淀。
他們從 2007 年開始就啟動了首個 AR 研究項目,分別于 2018 年和 2019 年先后推出了第一代驍龍 XR1 和第一代驍龍 XR2 平臺,還在去年發布了第一代驍龍 XR2 + 平臺和第一代驍龍 AR2 平臺,以賦能打造具備小巧外觀、輕量化、低功耗的智能眼鏡終端。同時今年二月高通又宣布了和歌爾聯合推出的,基于第一代驍龍 AR2 平臺的新一代輕量級 AR 智能眼鏡參考設計。
而截止目前,已有超過 65 款搭載驍龍 XR 平臺的終端設備發布,包括 VR、AR 設備,覆蓋消費和企業市場。
在長期深耕 XR 行業的過程中,高通逐漸形成了賦能 XR 行業發展的四大支柱,分別是:
處理平臺,也就是驍龍 XR 專用平臺;
軟件和算法,包括定位追蹤、圖像識別和追蹤等具體技術;
參考設計;
XR 生態系統。
這四大戰略支柱,本質上就是在通過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深度協同,以解決目前 XR 市場在產品和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推動中國 XR 產業整體的全面發展。
比如在硬件方面,我們需要高性能、低功耗的計算,以高通最新的第一代驍龍 AR2 平臺來說,它就做到了將主處理器空間占用減少 40%,同時 AI 性能提高 2.5 倍,功耗也降低 50%,從而解決在小巧外觀形態設備上實現低功耗高性能計算的挑戰。
同時在解決高性能、低功耗計算方面,高通還有強大的連接技術加持。還是拿第一代驍龍 AR2 平臺來說,它搭載了 FastConnect 7800 連接系統,支持 Wi-Fi 7,讓 AR 眼鏡和云端及主機設備(包括智能手機)之間的延遲小于 2 毫秒,這也可以側面解決計算和功耗的問題。
有了這樣的運算平臺的支持,未來 XR 終端廠商們才能逐步推出高性能、輕量化、佩戴舒適的 XR 設備,從而解決消費者面臨的痛點。事實上,高通已經在和小米、OPPO、一加、PICO 等廠商合作,共同打造這樣的設備。
而在軟件和內容生態方面,就不得不說到高通的 Snapdragon Spaces XR 開發者平臺了。
Snapdragon Spaces:要想產業繁榮,先得有好的內容
如果說高通之前的努力主要是在硬件層面上為 XR 終端廠商在推出高性能、低功耗、輕量化的產品方面鋪平道路,那么隨著高通與神木科技的合作,高通在中國本地化 XR 市場的深耕,將真正深入到軟件生態領域。這其中的抓手,就是 Snapdragon Spaces XR 開發者平臺。
和過去把技術和軟件提供給硬件 OEM 廠商不同,通過 Snapdragon Spaces XR 開發者平臺,高通可以直接面向開發者,為他們提供核心的感知算法和軟件,并向他們開放 API。這些核心的算法和技術包括定位追蹤、本地錨點及其持久性、平面探測、手勢追蹤等等,而且這個平臺還支持 OpenXR 標準,且兼容虛幻引擎、Unity 等核心 3D 引擎等等。
同時 Snapdragon Spaces 更是一個開放的跨終端 XR 生態系統,開發者只要做一次開發,就能提供給多家不同的終端設備廠商來使用。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他們創作優質 XR 內容的便捷性和效率。
作為少數幾家受邀參加本次高通和神木科技合作溝通活動的媒體,IT之家在現場詢問了高通技術公司副總裁兼 XR 業務總經理司宏國(Hugo Swart)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會選擇神木科技作為 Snapdragon Spaces 拓展中國開發者生態本地化的合作伙伴,高通看重的是哪些?
對此,司宏國的回答是:
需要一個在 3D 內容創建、開發者網絡、開發者社區服務管理方面有著強大優勢的合作伙伴。神木科技有著出色的能力,能夠與高通的解決方案相輔相成。
因此,通過神木科技,我們也能看到高通在推動中國 XR 內容生態繁榮發展方面的一些細節方法。比如,什么科技可以給開發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術支持,包括視頻、文檔和線上線下培訓。
同時,神木科技還能負責開發者硬件的申請和交付,因為他們的創意和內容呈現,最終還是需要硬件作為媒介的。
還有更關鍵的,神木科技還將負責運營和管理 XR 內容分發平臺,比如在開發者的作品開發過程中幫助將其商業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再比如,神木科技還會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推動相關 XR 行業的標準制定。作為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XR 還有很多的標準沒有完全確定,這些都是需要聯合國內 XR 產業鏈參與者一起去探索的……
從這一系列的細節業務可以看到,高通對于推動中國 XR 內容生態的發展,不僅僅停留在戰略層面,而是有具體而微且全面的推進計劃,而神木科技,正如司宏國所說的,是能夠真正幫助高通、幫助 Snapdragon Spaces 切實融入到中國本地 XR 開發者生態中的伙伴選擇。
相信在這一系列方案的推進下,Snapdragon Spaces 將不僅僅是國內 XR 開發者們值得信賴的工具,更將成為一個廣大開發者自由交流、彼此協作,以及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平臺,而開發者們也能通過 Snapdragon Spaces,打造出符合國內消費者喜好和習慣的、體驗出色的優質 XR 應用和內容。
也許之前大家會覺得 XR 沒有什么真正吸引人、引發全民熱潮的殺手級應用,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其實就在于技術不到位,開發工具不夠豐富、好用。就像在智能手機時代,因為出現了“基于位置服務(LBS)”這個技術,才催生了擁有大量用戶、影響力很大的應用,如“滴滴”、“美團”等等。
XR 其實也是如此,現在高通和神木科技合作,正在通過 Snapdragon Spaces 為開發者們在技術上鋪平道路,同時努力為開發者營造一個優質的交流協同氛圍,并致力于打通商業上的閉環,接下來,就看開發者們如何發揮創意,帶來更多真正能夠吸引廣大消費者使用的內容和應用,讓 XR 真正能夠融入到普羅大眾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相信那個時候,XR 產業發展也就真正邁向了新階段。
當然,正如前面所說,軟件和硬件是彼此促進的關系,當 XR 的內容生態繁榮起來,用戶愿意消費,也會促進終端產品形態的持續進化。而這個前提是終端廠商們也能夠融入到 Snapdragon Spaces 的生態中。事實上,高通已經在與 OEM 終端廠商們積極合作,推出符合 Snapdragon Spaces 要求的設備。
比如高通首先通過聯想 ThinkReality A3 智能眼鏡,面向 AR 領域推出了 Snapdragon Spaces;此后又利用聯想 ThinkReality VRX,將 Snapdragon Spaces 擴展至 VR 和 MR。
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B)上,高通和小米共同宣布,小米所推出的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也已經獲得了 Snapdragon Spaces Ready 的認證。同時,OPPO 也確認將推出一款獲得 Snapdragon Spaces Ready 認證的全新 MR 終端。
AR 眼鏡通常需要與智能手機配合使用,高通也在賦能智能手機支持 Snapdragon Spaces Ready 認證。在今年的 MWCB 期間,一加 11 5G 成為首款獲得 Snapdragon Spaces Ready 認證的第二代驍龍 8 智能手機。
除了終端廠商,想要進軍 XR 市場的移動運營商也在與高通技術公司就 Snapdragon Spaces XR 開發者平臺展開合作。同樣在 MWCB 期間,高通宣布和七家全球領先的運營商合作,推動 Snapdragon Spaces 在他們各自的市場發展,其中在國內,高通也與中國移動達成了合作。
可以看到,不僅是 OPPO、小米等終端廠商,包括運營商在內的 XR 產業鏈,都對 Snapdragon Spaces 在國內生態的擴展表現出了期待。這就是我們說的,當前的 XR 行業正是需要產業鏈各個環節彼此合作、開放協同的時刻,相信高通也能將在手機市場的領導力和合作伙伴關系帶到 XR 領域,共同推動國內 XR 產業的繁榮和發展。
結語
在智能手機產業進入飽和、紅利消退后,大家都在尋找手機之后的下一代計算設備,而 XR,無疑就是最被看好的選擇。因為從整個計算的發展趨勢來看,從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上的 2D 計算,演進到 3D 的空間計算,是必然的。
而這樣的空間計算,需要 5G、AI 和 XR 緊密結合,其中 XR 無疑是最上層、能夠以產品形態呈現的。
就像司宏國所說的:
我們對 XR 的投入并不是因為它的熱度,而是因為我們始終相信 XR 的未來。
相信在整個 XR 產業的通力合作下,我們會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這樣的未來奔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