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華為宣布實現自主可控的MetaERP研發,在公司內部用上了自研ERP系統,并完成對舊ERP系統的替換。這意味著華為解決了從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再到應用系統軟件的全鏈條自主可控。華為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也在會上表示:“技術的每一次跨越,不僅需要以匠心精神日積月累,更需要秉承開放精神推動認知的躍升。MetaERP的建設,需要合作伙伴的共同投入,只有開放才能創新,只有合作才能繁榮?!?/p>
MetaERP的名字和元宇宙無關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簡稱,中文為“企業資源管理”,是企業經營管理軟件中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應用系統,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企業資源和市場需求計劃動態匹配,實現企業實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合一。據了解,華為自1996年引入MRP Ⅱ后,一直在持續迭代升級ERP版本,而ERP作為華為企業經營最核心的系統,也支撐了華為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包括每年千億級產值的業務以及在全球170多個國家業務的高效經營。
不過,2019年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將華為列入所謂的“實體清單”,這意味著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許可,美國企業不得給華為供貨,供應商也在幾天內就通知對華為斷供停服。斷供后舊ERP軟件還是可以用的,只是不能更新迭代了,但是,面對外部環境的壓力和內部自身的業務挑戰,華為還是決定啟動對舊有ERP系統替換,同時一并解決舊有ERP系統靈活性差、業務需求響應慢、智能體驗差的問題,并開啟研發自主可控的MetaERP系統。
在2020年立項之初,MetaERP這個名稱就已經被提出,作為華為內部對ERP替換項目的代號?!癕eta”的立意起源于元數據(Metadata)的含義(并非元宇宙),華為基于其靈活可擴展的優點,搭建了元數據多租架構,滿足了在數字化時代下,企業業務流程變化快、業態多,需要快速響應的業務管理需求。例如,不同企業對于供應商管理的顆粒度、維度是不同的,元數據架構即可支持低代碼/無代碼的擴展屬性,滿足不同顆粒度的需求。
華為董事、質量與流程IT部總裁陶景文表示,斷供停服是一場巨大的危機,也讓華為重新審視老ERP的問題和發展限制。比如,舊有ERP與外圍系統的集成點有3950多個,還有上萬個數據集成點都需要重構適配。同時,原有的ERP固化了華為二十多年的管理和運營經驗,這些管理流程和經驗都需要重新繼承。此外,同一場景的交易性能,原數據庫的高并發、高性能、高可靠等技術難題都需要攻破。
到2021年9月時,華為便完成了馬來子公司銷服業務場景的切換,驗證了銷售到收款業務流程,初步樹立了切換成功的信心,2022年7月時,完成了華為技術等核心公司生產制造、研發試制場景的切換。作為華為有史以來牽涉面最廣、復雜性最高的項目,三年多來,華為投入數千人,聯合產業伙伴和生態伙伴攻堅克難,研發出面向未來的超大規模云原生的MetaERP,截至目前,MetaERP已經覆蓋了華為公司100%的業務場景和80%的業務量,經歷了月結、季結和年結的考驗,實現了零故障、零延時、零調賬。
僅內部使用,并非進軍ERP市場
今年早些時候,華為內部一個名為“突破烏江天險”的慶?;顒右曨l被傳到互聯網上。
在內部講話中任正非提及,“今年4月份我們的MetaERP將會宣誓,完全用自己的操作系統、數據庫、編譯器和語言等做出了自己的管理系統MetaERP軟件。MetaERP已經歷了公司全球各部門的應用實戰考驗,經過了公司的總賬使用年度結算考驗,我們公司的賬是業界中很復雜的,已成功地證明MetaERP是有把握推廣的。許多設計工具也上華為云公開給社會應用,逐步克服了斷供的尷尬?!?/p>
當時,這段講話被很快傳播開來,并被視作華為公開表態下場做ERP軟件,由此引發了市場的情緒反應:3月20日,國內ERP龍頭用友、金蝶等ERP概念股公司的股價大跌,用友網絡開盤跌停,金蝶當天在港股市場盤中跌幅超過20%,收盤時跌18.77%。對此,金蝶國際緊急回應稱,金蝶是華為的深度戰略合作伙伴,華為采用了金蝶的蒼穹平臺,華為的全球人力資源系統是金蝶與華為共建的;另外,華為的MetaERP是面向內部的,即便是面向外部,金蝶也是其中的核心戰略合作伙伴。
不過,從自研ERP系統的角度來說,由于業務體量過大,國內廠商現有的技術和服務能力可能的確不能全面滿足華為對ERP功能的需求。此外,ERP系統關系到企業的整個流程,在涉及供應鏈的模塊中,就算上下游企業沒有ERP系統,也需要肯定要接觸MetaERP,并在其中沉淀自己的行業“KnowHow”,或許這就給MetaERP的將來埋下了伏筆。
此后,雖然華為辟謠稱“MetaERP 僅供內部使用,進軍ERP市場系誤讀”,在過去的幾年中,華為也的確一直在逐步削減來自海外的ERP產品,并轉向與國內ERP供應商合作,但在當時,這些舉措都沒有帶來相關公司股價的反彈。
國產自主可控再下一城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在中國高端ERP市場中,是由國外廠商主導。SAP和Oracle分別占據第一第二的位置,兩者市占率總和達到了53%,此外,IBM占比8%,排名第四。相比之下,國內的ERP軟件行業龍頭用友和金蝶分別僅占14%和6%,相較于國外企業的市占率處于絕對弱勢。
而在當前,除ERP以外,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也仍然由海外廠商長期處于壟斷地位。
根據中國軟件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全球操作系統、基礎軟件(含桌面、數據庫、云操作系統、工具軟件等)領域,美國公司的業務收入約0.81萬億美元,占全球80%的比例。我國基礎軟件份額較少,國產軟件的國內市場份額僅為5%,國產操作系統的國內市場占有率更是僅有4%。
而近年來,包括華為在內的國內廠商在軟件自研方面均有所突破。華為方面表示,公司實現了從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到應用系統軟件,全棧自主可控。此次,華為發布的MetaERP便實現了全棧自主可控,其基于華為歐拉操作系統、GaussDB等根技術,并采用了云原生架構、元數據多租架構、實時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業務效率,提升運營質量。
在操作系統領域,2020年9月及2021年5月,華為分兩次將鴻蒙基礎代碼(OpenHarmony)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鴻蒙從一個僅歸華為擁有的操作系統,轉變成了一個開源的操作系統,此后,所有的開發者、企業都可以參與生態的共建。
在當前日益重要的芯片設計領域,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在以芯片設計工具EDA為代表的生產工具的使用上都受到了很大限制,但華為也因此開展了多個研發項目,努力解決軟件和硬件生產工具的連續性問題。去年11月,華為工業數據模型驅動引擎DME正式開啟公測,是華為云孵化新一代工業軟件體系的重要一步。從去年12月開始,華為連續發布了11款軟硬件開發工具和服務,當前華為自身的產品線研發已經切換到自家的工具上,并構筑起一套涵蓋軟件開發全流程、全環節的軟件開發生產線,并形成了一站式、全流程、安全可信的作業平臺。不久前,華為還舉行了產品研發工具階段總結與表彰會,為軟件IDE與構建工具團隊、軟件流水線工具團隊、代碼檢查與測試工具、軟件倉庫工具、板級EDA、PDA等產品研發工具團隊頒獎以及授旗。
寫在最后
對于國產軟件來說,華為也只是一個很小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600家中國企業、機構等被列入美國所謂“實體清單”。
不論是出于國家戰略要求還是企業自身需要,都必須保證信息安全以及核心技術產業自主可控,未來的眾多產品都需要建立在自主可控的技術和標準上。任正非也在昨天的會議上表示,“今天在軟件上我們還是落后的,但是有一天我們可能會變強大。我們跟合作伙伴在一起共同奮斗,加強合作,為這個國家的安全共同奮斗。”
參考資料:
1.《華為宣布成功實現MetaERP研發和替換,重新定義企業核心商業系統》,Techweb
2.《重磅!斷供3年多,華為自主造出來了,這些A股公司是合作伙伴》,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