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在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上透露,目前已有超過20萬企業用戶申請接入千問測試,為加速服務各行各業,阿里云宣布啟動“通義千問伙伴計劃”,首批將聯合七家頂尖生態伙伴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落地應用。
張勇表示,阿里云的核心定位是一家云計算產品公司,生態是阿里云的根基。讓被集成說到做到的核心,是要堅定走向“產品被集成”,形成 “1+3+1”的產品被集成結構:頂層為MaaS模型即服務,阿里云向生態開放大模型能力和訓練底座;中間層為三個PaaS被集成,釘釘和瓴羊進入產品矩陣,與阿里云平臺產品構成三大PaaS被集成;底座為IaaS云基礎設施產品被集成。
而在云基礎設施IaaS層,阿里云將進一步推動算力普惠,釋放技術紅利,為伙伴提供軟硬一體的自研技術底座,降低伙伴集成算力技術的成本。在上午的會議現場,阿里云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降價,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至50%,存儲產品最高降50%。
具體來說,阿里云彈性計算7代實例和倚天實例降價最高達20%,存儲OSS深度冷歸檔相比此前最低檔價格低50%,網絡負載均衡SLB和NAT網關降價15%,數據庫RDS倚天版降價最高40%,視頻云和CDN降價最高20%,安全Web應用防火墻降價最高30%。
目前,阿里云官網已公布更詳細的產品價格表,而此次價格調整也將于5月7日起正式生效。
堅持自研讓云服務成本持續走低
據悉,此次阿里云的降價空間,來自于規模效應和自研技術的投入。自2009年創立時起,阿里云一直在向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的云服務,包括自有服務器、彈性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數據庫和大數據計算等,而阿里云通過使用自研的CPU倚天710、云操作系統飛天和云基礎設施處理器CIPU的組合,讓數據庫、大數據和AI及高性能計算、視頻編解碼等場景性價比提升了80%以上。
在阿里云的發展歷史上,也曾多次使用過降價策略。在2014年,阿里云曾在一年內六次降價,在2016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云宣布中國區云產品全線下調,核心云產品最高降幅達50%。在本月11日的阿里云大會上,張勇表示,通過堅持自研,過去十年阿里云將計算的成本降低了80%,存儲成本下降了近9成。在當時的峰會上,阿里云推出的兩款新產品——ECS企業級通用算力型U實例,價格對比上一代主售實例最高降價40%;對象存儲預留空間產品,價格最多降低70%。
過去一年,阿里云與12000家伙伴服務了超過45萬客戶,有300多家合作伙伴在阿里云上年銷售額過千萬,超過900家伙伴增速超過100%;過去五年,阿里云伙伴業績規模也從25.8億增長至192億,五年里增長超7倍。
自2016年起,阿里云就持續保持中國第一、亞太第一、全球第三的市場地位。據IDC的數據,2022年,中國前四大云計算廠商為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百度智能云,其中阿里云的市場占比為36%,華為云以1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騰訊云以1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為9%。
不過,從IDC的最新報告來看,自2022年下半年時,國內前五公有云服務商市場份額集中度比2021年下半年略有下降。其中,阿里云IaaS+PaaS的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36.7%減少至31.9%。不僅如此,近年來,三大運營商的云計算業務也正在快速崛起,成為云計算市場的新主力。根據三大運營商最新的財報數據,2022年,中國電信天翼云收入達到579億元,同比增長107.5%;移動云收入503億元,同比增長108.1%;聯通云收入361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中國電信的天翼云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運營商云和國內最大的混合云,其2023年的目標更是達到千億收入。相信阿里云的此次降價,也意在進一步擴大公共云的用戶基數和規模,并與更多的廠商展開競爭,從而提升云計算的市場滲透率。
大模型成為云廠商的“救命稻草”
根據Factset的統計,大約從2021年Q2開始,北美幾大云計算廠商的云業務營收及同比就開始出現下滑趨勢,到今年Q1時,亞馬遜、谷歌、微軟、蘋果、Meta這五家企業的資本開支出現4.13%的環比下降,同比增速較2022年下降15.24%。而在剛剛過去的2022財年,阿里云的營收為1001.8億元,同比增長21%,雖然是成立以來首次實現全年盈利,但是,在其盈利的背后,仍表現出增速不斷放緩的趨勢:在2022財年的4個季度,阿里云的增速分別為30%、33%、20%、12%。整體來看,各大云廠商都開始從此前瘋狂追求規模、營收,開始向追求利潤、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轉變。
在市場增速下滑的大趨勢面前,ChatGPT的出現給云廠商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隨著ChatGPT帶火的新一輪投資浪潮,拿到風投資金的初創公司們都在訓練自家的大模型,在這些大模型應用背后,都需要強大的算力和海量訓練數據來進行支撐,有些公司甚至會將高達80%-90%的投入花在云計算廠商身上,而許多已經上市的大型科技公司,每年在模型訓練上的花費更是高達數億美元。
除模型訓練外,用戶與產品的互動同樣也需要算力來支撐,僅在今年1月,ChatGPT官網的總訪問量就高達6.16億次,而每次用戶與ChatGPT互動產生的算力云服務成本約為0.01美元,若使用云服務來支撐ChatGPT的運行,則云基礎設施的投入將以百億來計算。這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創造大量價值的公司并沒有獲得大部分價值,云服務提供商反而成為迄今為止的最大贏家,賺到了該領域的大部分資金。
此前,李彥宏在文心一言的發布會上多次強調,大模型和生成式AI的突破,將改變云計算市場游戲規則,從而誕生新的市場機遇。昨日,百度智能云召開了文心一言的技術交流會,會議中透露,開啟內測一個月以來,文心一言已完成4次技術版本升級,大模型推理成本降為原來的十分之一。
目前,云計算廠商正紛紛加入大模型領域的競爭,即使是在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也積極地將投資重心轉移至大模型和AIGC領域。張勇也在今天的大會上表示,阿里云要全面走向“模型即服務”,優先為千問伙伴提供大模型領域的技術、服務與產品支持,共同推動大模型在不同行業的應用。
作為一種全新形態的超級工具,類ChatGPT等產品能夠連接和利用云廠商提供的底層資源,將資源變成產品,直接提供給企業。阿里云智能集團CTO周靖人也表示,未來,阿里云將推出多種參數版本的千問大模型,伙伴和企業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模型規模的訓練服務,按照token的使用量計價,專屬大模型云上推理可選擇按token計量計費的后付費模式或賬號權限+資源包的預付費模式。
這些大模型產品首次展現出對算力的極高要求,任何想要在大模型領域分一杯羹的企業,都避不開其背后的云資源。并且,在GPT-4突然發布以及ChatGPT開放插件功能后,各國都將會迎來AIGC應用的井噴,這種數量級的增長必然會引流到云計算平臺,最后轉化為真金白銀。
寫在最后
對于云廠商來說,增速放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云計算巨頭的業績在未來依然會繼續承壓。此前,在云計算的“粗放”發展年代,云計算玩家僅靠堆數據中心和低價策略就能輕易獲取市場份額,但在如今云服務的“精細化”發展時代,并疊加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迫使許多重點行業客戶的支出意愿下降,云服務對很多客戶而言更大的價值可能在于降本增效,很多客戶上云的需求也更多是在數據化改革方面,比如云原生,業務的擴展增長帶來的云服務需求仍然相對疲軟。
阿里云此次開啟的大規模降價,有利于幫助企業度過低迷期,為更多企業嵌入扎實的數據基因,相信不遠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云廠商加入到這場價格戰當中來,在提供的服務較為同質化的現在,價格或許是此階段角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