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州,2023年6月16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承辦的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在蘇州舉辦。華為以“共建工業智能體 推進工業新四化”為主題參會參展,工業智能體解決方案參考架構首次公開亮相。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張順茂在大會上解讀了華為提出的工業“新四化”趨勢和“工業智能體”參考架構。張順茂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產業各方可以從四個方面發力:工業裝備數字化、工業網絡全連接、工業軟件云化和工業數據價值化。對于如何推進工業新四化,張順茂給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快推進工業裝備數字化,讓工業裝備能說會算。首先,統一通信協議和數據標準,讓數據上得來,智能下得去,讓裝備都說普通話,實現裝備間數據的自由交互。第二,采用更高算力、安全可信、兼容主流總線協議的工業芯片,采用實時和非實時混合部署的嵌入式操作系統,給裝備安上“小腦”,讓裝備有更強的計算能力。
華為攜手國能神東集團通過礦鴻系統對現有裝備進行智能化升級,打造萬物互聯的智能底座,實現了設備互聯以及智能協作,固定場所實現無人巡檢,提升作業人員安全和作業效率。
二是積極采用先進網絡技術,打造全連接網絡。面向未來,工業企業需要打造一張全連接網絡,積極采用5G、F5G、IPv6等先進網絡技術,建設靈活化、高確定性和大帶寬的全連接工廠,構建 IT 與OT 融合的一張網,同時通過智能運維實現網絡的高度自治,并構建安全韌性的網絡能力。
上汽寧德工廠與華為合作,打造Wi-Fi全連接工廠,實現億級數據采集、秒級分析反饋。該工廠可支持5個平臺幾十種車型裝配,生產線柔性化水平和生產節拍大幅提升;支持AGV小車漫游零丟包,保障精準完成各項任務。
三是加速工業軟件云化,用新技術、新架構賦能工業軟件創新發展。首先,工業軟件云化可以使工業企業從“用軟件”轉變為“用服務”。第二,云上AI、大數據、圖形加速等新技術以及充沛的算力,可以為工業軟件技術和應用創新注入強勁動力。
風洞測試是飛行器氣動外形設計過程的關鍵環節,但時間和經濟成本都很高,所謂“風洞一響,黃金萬兩”。華為聯合某飛機設計研究院,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了飛機翼型流場AI仿真預測模型,有效提高了對復雜流動的仿真能力,在大大降低風洞物理測試次數的基礎上,還將仿真時間從10分鐘縮短至25秒,大幅降低了飛行器研發成本并提升了效率。
四是從空間和時間維度延展業務,充分釋放工業數據價值。從空間維度而言,工業企業的數據需要突破設備壁壘、部門壁壘、企業壁壘,讓數據自由流動起來,創造更大價值,實現共贏。從時間維度而言,企業需要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的采集與應用,同時,要根據具體的業務需求,合理設置數據的采集頻度,這樣才能讓數據真正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鞍鋼集團鲅魚圈煉焦部基于工業大數據、大模型,實現配煤工藝參數的智能調優。在保證焦炭質量的前提下,1噸焦炭的配煤成本可以節省5-30元。華為云近期推出交換數據空間(Exchange Data Space)服務,以保護企業數據主權為基礎,促進企業間數據高效流通。
張順茂提出,華為愿與合作伙伴共同構建“工業智能體”,推進工業“新四化”。華為提出工業軟件作為“大腦”,將工業實踐經驗和大量隱性知識承載固化,對設計、生產、供應、銷售和服務等所有環節進行調度和優化;工業云底座作為“心臟”,除了提供澎湃的算力和存力,還將匯聚大量的工業軟件,并提供研發工業軟件的根服務,實現經驗即服務、技術即服務和基礎設施即服務;數字工業裝備和工業邊緣引擎是智能體的“四肢”,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實現更高速度、更高精度、更高質量的制造;先進工業網絡作為貫通全身的“神經”,通過5G、F5G、WIFI、光等技術,提供全面泛在連接,滿足移動性、確定性和大帶寬的工業需求;工業數據作為無處不在、流動全身的“血液”,既要在企業范圍內全量采集、高效治理和科學利用,也要在跨企業、跨行業的更大范圍去流通和共享,創造更大的價值。端到端安全作為“免疫系統”,幫助工業企業面對數字化時代更嚴峻的考驗,為生產活動的安全性和連續性保駕護航。
在工業智能體參考架構的指引下,華為聯合合作伙伴在制造、煤礦、油氣、港口等行業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在這個架構中,華為主要提供工業網絡和云平臺,用以連接合作伙伴提供的工業裝備、承載合作伙伴研發的工業軟件,再加上華為安全解決方案,共同組成全棧參考架構,服務于工業客戶。
本次大會,工業智能體解決方案參考架構首次公開亮相,內容包括數字工業裝備、先進工業網絡、融合工業邊緣和華為云@工業等。此外,華為還展示了自身作為一個全鏈條制造企業的優秀實踐。
工業互聯網大會華為展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