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揭秘微軟與 OpenAI 的隱秘摩擦
微軟與OpenAI間的合作關系,堪稱目前科技領域最炙手可熱的“鐵交情”。但據《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一片繁榮之下仍不免種種混亂與沖突。
據了解,OpenAI 成立于 2015 年,最初是一家非營利性的研究公司,致力于構建安全的 AI 技術以造福人類。2019 年,OpenAI 建立起營利性部門,并借此從微軟處籌得數十億美元。目前這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一方面來自向個人付費訂戶提供功能更強的 ChatGPT 新版本,另一方面是將其大語言模型授權給企業以換取回報。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微軟當初砸下幾十億美元,就是要讓行業先驅 OpenAI 的生成式 AI 技術能夠盡快為自己所用。但微軟將投資比例控制在 49%,希望避免由此引發的反壟斷審查。
結果就是雙方處于一種相對開放的合作關系——雖是盟友,但并不排他。OpenAI 一直在把技術分享給微軟的幾家最大競爭對手,而微軟也在限制著 OpenAI“勾搭”其他搜索引擎廠商的可能性。
合作背后的博弈和對抗
微軟與 OpenAI 間的博弈和對抗可謂玄妙精微。
微軟先是將 OpenAI 的技術托管在了自家 Azure 云端,再把 OpenAI 成果大量融入受歡迎的微軟產品,這套漂亮的組合拳讓微軟終于在跟谷歌等大廠的長期競爭中占據了明顯優勢。面對如畫江山,微軟公司 CEO 薩提亞·納德拉和 OpenAI 掌門人山姆·奧特曼不禁開始互相贊美。
但與此同時,知情人士稱微軟內部也出現了抱怨 AI 原研預算減少的聲音,微軟部分研究人員還抱怨 OpenAI 不愿開放技術細節。知情人士稱,雖然微軟有少數內部團隊可以接觸到該模型的底層工作原理,例如代碼庫和模型權重,但大多數團隊還是被直接拒之門外。盡管微軟持有 OpenAI 大量股份,可大部分員工在使用 OpenAI 模型時享受的待遇甚至等同于普通外部供應商。
知情人士還提到,去年秋季ChatGPT的橫空出世,和微軟在幾個月后發布基于生成式 AI 的新Bing,同樣在雙方之間造成了緊張局勢。
知情人士指出,部分微軟高管對 ChatGPT 選擇去年秋季推出存有疑慮。OpenAI 只提前幾周通知微軟,他們計劃開始對 AI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進行公開測試。但這個時候,微軟方面仍在努力將 OpenAI 技術整合進自家 Bing 搜索引擎。
微軟公司很擔心 ChatGPT 會搶走新 Bing 的風頭,但也有人覺得 ChatGPT 如果能打響第一槍,后面的新 Bing 反而將擁有更好的群眾基礎。
與此同時,OpenAI 還曾建議微軟慢一點把 AI 技術整合進 Bing 引擎。據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團隊嚴肅指出,貿然發布基于訓練量有限的 GPT-4 模型的聊天機器人可能引發風險,OpenAI 需要更多時間以盡量減少響應中的錯誤或有害內容。
但微軟未聽勸阻,決意推出 Bing 聊天機器人。事實證明 OpenAI 的警告確有其事,用戶遇到了大量錯誤答案和交互問題。微軟隨后對新 Bing 的使用方式做出限制,包括削減了對話長度上限。
從目前來看,新 Bing 的人氣還遠遠無法跟 ChatGPT 相提并論。根據分析公司 YipitData 公布的數據,ChatGPT 目前的月活用戶已達 2 億,使其成為有史以來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軟件。YipitData 還提到,ChatGPT 在臺式機上的日均搜索次數幾乎達到 Bing 搜索的兩倍。
上個月,納德拉表示微軟的 Bing 搜索引擎將被整合進 ChatGPT 當中。納德拉宣稱,“我們計劃與合作伙伴 OpenAI 一道,將 Bing 最佳體驗引入 ChatGPT 使用流程。而目前這步僅僅只是開始。”
“目前最大的沖突點在于,雙方都想靠類似的產品賺錢”
微軟與 OpenAI 這段合作關系,在科技行業來說著實不同尋常。
一般來講,微軟這樣的大廠會果斷吞并初創公司及其技術,之后再跟 OpenAI 保持一定距離,微軟就能擁有不受控制的影響力。而 OpenAI 在獲得強大“靠山”的同時,仍能保留一定的自由探索和對外合作空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非營利研究機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董事會成員兼前 CEO Oren Etzioni 認為,目前這種“非主流”式的結合可能引發更多問題,畢竟雙方都在兜售高度趨同的軟件和服務。“目前最大的沖突點在于,雙方都想要賺錢,而且都想靠類似的產品賺錢。”
換言之,合作雙方其實都是在出售 OpenAI 的技術——OpenAI 是直接提供,微軟則是把這些技術納入 Azure 云服務。有時候,微軟和 OpenAI 的銷售團隊甚至會拉攏同一撥客戶,場面一度相當尷尬。
部分受眾企業表示,他們發現雙方實際兜售的都是 ChatGPT 等產品,只是具體劃分為 OpenAI 業務線和微軟 Azure 業務線。這樣的狀況令買家難以取舍。
OpenAI 也從未停止與其他廠商間的合作。以微軟的主要競爭對手 Salesforce 為例,他們就在 ChatGPT 的支持下打造了所謂 Einstein GPT。其主要賣點是自動完成某些日常任務,比如生成營銷類電子郵件——這跟微軟基于 OpenAI 技術打造的功能高度重合。
知情人士提到,OpenAI 過去這一年來還跟多家搜索引擎互有往來,討論產品許可細則。這顯然是因為微軟已經將 OpenAI 技術置于新版 Bing 搜索引擎的核心位置。趨勢之下,搜索引擎 DuckDuckGo 也開始使用 ChatGPT 為自家聊天機器人 DuckAssist 提供支持。
由于 Web 內容的搜索和組織成本很高,所以微軟在搜索引擎領域有著極高的江湖地位。畢竟行業龍頭谷歌不愿對外開放技術,所以很多搜索引擎都高度依賴于 Bing,包括前面提到的 DuckDuckGo。
而隨著微軟新 Bing 的出爐,這位軟件巨頭改變了游戲規則,強迫各搜索引擎廠商要投入更多成本才能基于 OpenAI 開發出自己的聊天機器人。新政策有效切斷了搜索引擎跟生成式 AI 廠商間的聯絡通道,因為微軟會對一切包含 AI 聊天機器人的搜索引擎收取更高費用。
微軟與 OpenAI 共同的“擔憂”
雖然微軟與 OpenAI 的合作摩擦不斷,但不可否認,二者的強強聯合的確成功引領了 AI 熱潮。
微軟與 OpenAI 也一直在強調聯手的好處。微軟首席財務官 Amy Hood 將其稱為“偉大的合作伙伴關系”,令雙方都從中受益。她在今年 4 月時強調,“我們的成長對他們有利,他們的成長也對我們有利。”
眼下,在“內憂”之外,微軟與 OpenAI 更需要關注的是“外患”——AI 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正引發越來越多的用戶擔憂,不少大廠甚至向自家員工發出警告,慎重使用AI聊天機器人。
據路透社近日報道,四位知情人士透露,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正警告員工不可盲目使用聊天機器人,這也包括正在全球市場上大力推廣的谷歌 Bard。知情人士解釋道,Alphabet 建議員工不要將機密材料輸入 AI 聊天機器人,理由是有違公司長期信息保護政策。
包括 Bard 和 ChatGPT 在內,這些聊天機器人會使用生成式 AI 技術與用戶對話,并根據各種提示詞給出回應。人類審查員可能會閱讀用戶的聊天記錄,研究人員則發現此類 AI 會重現其在訓練期間接觸過的數據,進而引發泄密風險。
據知情人士所言,Alphabet 還提醒各位工程師不要直接使用由聊天機器人生成的計算機代碼。Alphabet 回應此事時稱,Bard 給出的代碼建議可能存在偏差,但仍對程序員有所幫助。谷歌還強調,這么做是為了以透明態度展現自家技術的局限性。
谷歌的謹慎態度,也反映出下一階段企業安全標準的潛在走向——至少要控制員工對公開聊天程序的隨意使用。目前,全球多家企業已經開始為 AI 聊天機器人設置護欄,包括三星、亞馬遜和德意志銀行。
6 月 1 日,谷歌在隱私聲明更新中指出,“請不要在與 Bard 的對話中涉及機密或敏感信息。”目前,部分公司已經開發了相關軟件,意圖解決這些問題。比如,保護網站免受網絡攻擊的云服務商 Cloudflare 就在推銷一項功能,幫助企業標記并限制特定數據的外向流動。
谷歌和微軟則向商業客戶提供對話工具,這些工具雖然價格更高,但可保證不會將數據吸納至公共 AI 模型之內。Bard 和 ChatGPT 默認會保存用戶的對話歷史記錄,但用戶也可以選擇刪除。
寫在最后
根據 Fishbowl 網站對包括美國頂尖大廠在內的近 1.2 萬受訪者進行的調查,截至今年 1 月,約 43%的專業人士已經在使用 ChatGPT 或其他 AI 工具,而且大多沒有告知自己的雇主。
微軟消費者首席營銷官 Yusuf Mehdi 表示,企業不愿讓員工借助公共聊天機器人完成工作“有其道理”。Mehdi 認為,“企業采取的保守立場非常合理”。他還將微軟免費 Bing 聊天機器人跟企業版本進行了比較,“在企業版這邊,我們的政策要嚴格得多。”
微軟拒絕評論是否全面禁止員工將機密信息輸入公共 AI 程序,包括自家的 AI 產品。但另一位高管表示他本人絕對不會這么操作。Cloudflare 公司 CEO Matthew Prince 認為,把機密事項輸入聊天機器人,就像“把自己的私密記錄交給一大幫博士生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