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并非易事。但以研華為代表的諸多企業都在致力于降低數字化的門檻,讓AI、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迅速扎根現實場景,實現數智化賦能和場景化落地。
自2021年國家發布“十四五”規劃綱要以來,“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建設美麗數字中國”就已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確定性方向,產業數字化更是激發了數字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研華深耕行業賦能40年,見證了許多行業從自動化到信息化發展的變遷,從工業、制造、能源、交通,到城市、園區、零售、醫療等等。如今隨著產業數字化需求的迸發,研華又將在哪些垂直行業有所作為呢?
能源篇:打通孤島,讓數據價值充分釋放
隨著“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的敲定,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儲能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根據畢馬威和中電聯發布的一份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僅2022年,國內便有3.8萬家儲能相關企業成立,是2021年的5.8倍。但“亂花漸欲迷人眼”,企業蜂擁而至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
對于儲能行業的最終用戶而言,“互聯互通”得不到解決就如同一把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例如,園區一直以來都是能源消耗的大戶,為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近年來綠色園區、節能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然而,當園區改造或建設能源結構、能源供應、能源管理等環節后發現,由于承包商不同,引入的風電、光伏以及儲能系統等都是獨立運行,系統間缺乏互聯互通,導致感知數據無法共享,在實際的綜合能源管理服務過程中,根本無法支撐用戶實現充放電調配、統一管理等要求。
與此同時,由于各個系統之間各自獨立,對于運維方而言,就需要對每個系統進行監控,對每個系統的設備也需要分開巡檢、各自定位故障。這不僅導致整體運維效率低下,同時也需要投入更大人力、物力去保障每個系統的正常運行。
研華嵌入式物聯網行業經理鞠劍告訴智次方·物聯網智庫,研華是一個篤信“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的公司,并且是最早一批提出風光儲一體化的公司。同時,研華早前已在風電儲能、光伏儲能等領域深耕多年,因此可以通過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實現風光儲一體化的落地。
具體來看,研華的微電網風光儲一體化集成了邊緣智能的數據采集設備、WISE-IoT云平臺等技術,能夠實現聯合監控、運維管理、用能分析等多種功能。
上海某工業園秉承高標準建設,在建設規劃時就包括了風力、光伏、儲能以及超電容各系統。而在引入研華微電網風光儲一體化解決方案后,運維人員再也不需要盯著四個界面進行充放電的調配。通過該方案,研華幫助客戶大幅改善了能源利用率,為企業實現了削峰填谷,一棟樓平均每月減少用電量約3000度,園區的運維管理效率提升了20%,投訴率降低了40%。
機器人篇:面向未來,讓科幻場景進一步落地
機器人是從科幻電影中走進現實的一個典型應用。根據中國電子學會編寫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預計2022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513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達174億美元。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于汽車、機械、電子、化工、輕工、醫療、家庭、娛樂等多個應用場景。
但面向未來,隨著A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行業對于機器人同樣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比如擁有情景感知能力,能夠實時監測環境并與之互動等等。而在機器人的開發中,AI加速卡、傳感器、實時運動控制系統以及無線通信能力等,就成為實現以上功能的關鍵要素。
比如在智慧物流應用中,傳統的自動化設備實現從A點到B點的運動通常采用路線規劃的形式,通過程序控制讓其左轉30米后再右轉50米,從而到達目的地,但實際情況可能要遠比設定的情況更復雜,比如有無障礙物、路線規劃是否精準等。再比如在醫療領域,手術機器人需要通過圖像、視頻判斷患者的病患部位,從而進行精細操作,甚至可能通過識別就能自主實現健康檢查。這更增加了機器人對智能化、大算力的需求。
研華嵌入式物聯網行業經理林思源告訴智次方·物聯網智庫,研華在機器人方面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硬件層面,研華不僅可以為客戶提供工業級的機器人硬件產品,甚至還能針對客戶需求提供硬件預研,助力客戶“領先市場一步”;在軟件領域,研華追求實時性、穩定性和安全性,可為客戶提供包含操作系統、軟件移植、軟件開發、算法整合、算法加持等一系列完整且豐富的支持和建議。
具體來看,研華機器人解決方案級設計服務包括了嵌入式硬件平臺、ROS2套件、實時控制、安全性、OTA軟件更新和外圍設備集成。并且針對于ARM架構在機器人設計中的興起,研華能夠同時滿足客戶提出的X86架構需求和ARM架構需求,保障客戶應用落地。
某制造企業為自身定制了一套自動化產線,在實踐中,需要機器人能夠適應嚴苛的工作環境,具備實時分析和實時控制的能力,并且需要與不同設備相連接進行協作。而研華提供的AI協作機器人方案,同時支持高性能CPU和GPU計算能力,設計了支持多個I/O和靈活的擴展能力,可滿足靈活的應用需求,同時9-36V的寬電源輸入和-20-60°的工作溫度,極大支持了設備在惡劣環境下穩定應用。
5G篇:力促創新,讓5G網絡發揮應有價值
自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大運營商頒發5G商用牌照以來,5G網絡建設及應用發展可謂是如火如荼。作為一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全新移動通信網絡,5G網絡包含了大量的技術創新和顛覆,同時憑借強大的網絡性能,5G網絡也帶動了多種多樣上層應用的創新。
但與此同時,新的技術需求和豐富的應用出現,也帶來了非常多的新趨勢,比如推動了交換機白盒化、軟硬件解耦等等,這對于處理器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對網絡傳輸速率和超速接口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以交換機為例,其主要負責數據的交換、傳輸和處理。傳統交換機設備供應商提供的是一種軟硬一體化的設備,因此對于運營商而言,就需要通過外部供應商去專門學習設備供應商的軟件。這不僅增加了運營商的設備支出,同時也增加了學習成本和運維成本。而交換機白盒化則是通過軟硬件解耦,實現硬件與軟件的分離,不再需要集成商做軟件的預置。
研華嵌入式物聯網產品經理林俊告訴智次方·物聯網智庫,交換機白盒化對算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趨勢下也給了模塊化電腦越來越多的機會。總的來說,研華模塊化電腦具有快速上市、靈活性、一次設計多次升級、安全性等四大優勢。同時,研華擁有專業的技術基因,能夠為客戶提供從規劃、設計、選型、驗證到整合生產,甚至停產全過程的支持。
在某運營商的承載網中,客戶基于研華SOM-5962自主研發的白盒交換機,應用于針對電信網絡優化的運營商級模塊化冗余交換機平臺,憑借SOM-5962豐富的PCLE擴展接口、4路萬兆網口、模塊化設計以及高安全性,極大滿足了電信應用的要求。同時,相比傳統的交換機售賣方式,在同等性能下,研華可助力客戶實現約30%的成本節約。
林俊表示,5G網絡架構涵蓋接入網、承載網、核心網,研華在其中每一部分都擁有對應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同時,除了白盒交換機外,研華還能夠提供匯聚分流設備、基站、網絡測試儀等5G網絡設備的研發支持。
聚力共贏,在合作中推動千行萬業加“數”前進
當然,推動產業數字化的過程并不容易,這并不是一家企業就能夠完成的使命,需要整個生態的齊心聚力。研華自成立以來,就始終秉持著“生態共創”的理念,并在2018年正式提出“共創”策略。面向數字化賦能更多垂直行業和細分市場,研華仍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團結生態合作伙伴、各產業聯盟,在技術、標準、研究等各個領域持續穩定輸出,助力千行萬業加“數”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