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a
智次方?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布
7月29日,北京拉響暴雨紅色警報,在隨后的4天內,京城經歷了140年來最大降雨,房山、門頭溝等山區受暴雨影響引發山洪,雖然政府已轉移民眾5萬人,但災情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致使11人遇難,多處房屋受損,多半次列車滯留……
8月2日上午,北京已經正式解除了洪水預警,但是河北、天津仍未“脫險”——涿州洪災嚴重、全域停水;中圖網庫房400多萬冊圖書被淹,近百人被困……
盡管北京的“七下八上”雨季已經形成共識,但大多數京津冀居民在“杜蘇芮”北上之前或許對臺風的影響力都沒有明確的感知。
水火無情,“杜蘇芮”并沒有給政府及居民更多的適應時間——
所以,災情之下,物聯網相關行業如何快速做出反應關乎生命?災后的通信保障如何提供保障?我們希望借此探討一下。
手機怎么打不通?
根據以往的經驗,遇到大災大害,當地的通信基礎設施都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壞。在本次暴雨洪災中也發生了失聯的情況——
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不斷有用戶發帖稱家人朋友失聯,北京市昌平區甚至有5個村莊在洪水阻斷道路后與外界失去聯系。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通信中斷故障呢?運營商能否快速搶修?
首先,自然災害發生后,手機信號中斷主要是因為電力供電中斷,或是光纜線路中斷,導致基站中斷運行。
圖源:網優雇傭軍
每一個基站一般都配備了可工作幾個小時的蓄電池備電,當市電停電后,會自動切換為蓄電池供電,但如果停電時間過長,蓄電池耗盡,基站就會中斷運行。
暴風暴雨、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通常會導致光纜線路中斷,光纜線路中斷后,就切斷了基站與運營商核心網和外部互聯網的連接,此時,即使手機顯示有信號,也無法進行通話和上網。
此外,災害發生后,由于很多人急于撥打電話,比如外界的人們急于與災區的親人取得聯系,災區的人們會向外界的親人報平安,會導致局部網絡的通信量急劇攀升,從而導致網絡擁塞,甚至引起網絡癱瘓。
如果網絡發生嚴重擁塞,運營商通常會對網絡接入設置優先級,優先保障緊急呼叫、救援指揮等重要通信,以防止因擁塞擴大而導致大規模通信系統宕機。
毫無疑問,災害一旦發生,一線通信人必須盡快投入到通信設備搶修和應急保障的工作中,以確保后續的救援工作順利進行,而在此次北京洪災中,運營商也是沒掉鏈子。
據通信世界報道,7月31日,北京信息通信業已累計投入保障人員12086人次、車輛4027臺次、設備2225臺套。
極端天氣下,衛星通信在救災指揮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通信世界報道,7月30日晚,北京電信為房山區緊急送達第一批50部天通衛星電話。次日15時,在17小時內完成全部180部衛星電話號碼開通與調測。與此同時,北京電信還為門頭溝區緊急開通衛星電話通訊服務,以小時級響應能力完成業務上線。
北京移動派出42名搶修人員攜帶20余部衛星電話、7輛應急車和幾十部油機發電機,分別趕往斷站地區進行搶修。
北京聯通調至房山區分公司應急車5輛、衛星電話5部,調至門頭溝區分公司應急車4輛、衛星電話4部,調至昌平區分公司應急車2輛。
智慧應急百億市場如何保障安全
通信暢通保障救援有的放矢,但是如何快速、及時、高效地展開救援則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實際災情以及人員分配,涉及多部門的協調聯動,所以更加需要一個聰明的“指揮官”——智慧應急。
根據IDC近日發布了《中國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份額,2022:“數智”推動應急能力提升》研究報告,2022年,中國智慧應急整體市場規模為104億元人民幣。這當中,包含數字平臺與應用在內的智慧應急解決方案市場為28.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占整體市場比重為28%。
IDC表示,從數字技術應用上看,技術之間融合以及技術與場景的融合應用成為可見的趨勢。
應急大數據正從數據治理“向上”延展,強調轉向更多為應用提供支持,大數據“橫向”與人工智能的連結更加緊密,面向應急知識圖譜成為建設亮點。
從解決方案提供商生態上看,從感知終端、應急通信、數字基礎設施等硬件設備,到智慧應急平臺與場景應用的軟件層,我國科技企業已能夠提供全棧的智慧應急產品。同時,在項目層面,形成了多元的競爭合作格局。
而站在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既有華為、中國聯通、海康威視等大廠參與,也不乏垂類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中國聯通
其中,中國聯通早在去年5月就成立了包括智慧應急在內的九大行業軍團。旗下的聯通數科在智慧應急應用解決方案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據介紹,聯通數科已經形成了“5+5+15”方案體系。重點包括:政府綜合應急方案、安全生產綜合方案、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綜合方案、智慧消防綜合方案、城市安全綜合方案、化工園區安全生產管控方案、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方案、5G賦能數字化戰場方案等。
海納云
海納云打造智慧應急物聯科技平臺,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AI、CIM/BIM等信息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深入布局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生產安全和自然災害4大領域,在燃氣、熱力、供排水、管廊、地鐵隧道、高危行業、電梯、消防、交通安全、森林防火、海洋災害、水旱災害、地震災害等N個專項場景落地應用,提升安全應急領域的風險評估、實時監測、報警預警、協同處置和輔助決策能力,加速安全應急管理從靜態分析向動態感知、事后應急向事前預防、單點防控向全局聯防的轉變,全面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 。
辰安科技
辰安科技應急管理業務團隊聚焦應急管理科技服務近二十年,先后為國家應急行業主管部門提供頂層設計服務及關鍵技術平臺的研發,成果榮獲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并為全國近三百個省市縣級用戶提供項目建設服務。
其應急指揮輔助決策系統可以為突發事件全流程指揮提供災情信息動態匯聚、災情態勢科學研判、救援力量合理調度、智能輔助決策的能力支持。
東方通
公司具備全時空、全領域、全生命周期的應急管理產品體系與解決方案能力,擁有包括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測預警平臺、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應急指揮平臺、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等核心產品集。
其應急通信指揮系統以運營商通信網絡管理數據為基礎,通過對通信類數據的采集、存儲、清洗、處理、分析及共享,監控各運營商有線、無線網絡的性能、故障、業務狀態。
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遙感定量反演等技術,結合隱患點實況反演、災害性天氣風險識別、短時臨近預報、次生衍生事件鏈分析、基于GIS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分析等技術成果,融合感知網絡采集的實況監測數據與各類觀測數據,為全區應急管理部門提供氣象災害、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的災害全要素監測、綜合風險評估、災害預警和災害態勢分析服務。
寫在最后
回歸到這次洪災,雖然社會各界都做出了反應,但仍然存在失聯、財產損失甚至是人員傷亡,也不禁令人思考,科技日新月異之下,我們是否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自然災害?
眾星捧月的“城市大腦”是否可以實時監控管轄區內的所有低洼點位與水位線,一旦出現水位上漲便向有關部門直接發出警報,并自動協調一線作業人員前往現場;
城市管廊是否能夠在發生淤堵時對相應的管理轄區發送報警信息,確保第一時間疏通管道;
是否能夠對環衛等城市一線工作者進行人員定位,同時配備一鍵報警功能,當他們在維護城市運轉時給予必要的安全保障……
在人類力量難以抗衡的天災面前,我們總愿意相信“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但我們更不希望每一次都用血淚教訓來升級防御能力。
最后,希望“洪水猛獸”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