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ophia
物聯網智庫 整理發布
最近,有關小米的各路爆料層出不窮。
首先是不久前,科技博主@數碼閑聊站曝出所謂“打通[新終端]的自研 OS”,“全端自研系統,兼容AOSP。”雖然沒有指明道姓是哪一家,但是結合最近的消息,以及他在評論區的回復,就是小米無疑。
神通廣大的網友們順藤摸瓜,還翻出了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工信部備案mios.cn網站域名的記錄,詳情顯示最新審核通過日期為8月24日。
與此同時,小米造車也迎來關鍵進展。根據路透社23日的報道,兩名知情人士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本月早些時候已批準小米公司生產電動汽車,小米成為自2017年底以來第四家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的企業,這意味著小米一直強調的2024年量產上市只差臨門一腳。
有些消息單獨看起來可能關聯程度不大,但如果放在一起就很有意思,還有可能拼湊出事情的全貌 ——
小米大概也要沿著華為鴻蒙走過的路線,用自研操作系統構筑互聯終端體驗的新護城河。
換句話說,MIOS或即將登上未來發布的小米新車,以智能座艙的沉浸式體驗,打造新能源汽車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小米踩上華為走過的路
繞開安卓,搞一套完全自主的操作系統,對小米而言已經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畢竟華為鴻蒙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此前,全球權威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了全球手機系統最新數據。數據顯示,華為鴻蒙HarmonyOS系統的份額一直保持增長,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維持在2%左右,在中國的份額則是達到了8%。
操作系統全球份額(數據來源:Counterpoint)
操作系統中國份額(數據來源:Counterpoint)
從數據上看,盡管華為鴻蒙HarmonyOS系統和安卓、iOS依然有不小差距,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全球,鴻蒙HarmonyOS系統都是繼安卓(Android)、iOS之外的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原本安卓、iOS二分天下的局面已經被撕開了一道口子。
而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華為開發者大會上,除了發布HarmonyOS 4、全新升級的鴻蒙開發套件外,華為還帶來了HarmonyOS NEXT開發者預覽版。從部分數碼博主的上手體驗來看,HarmonyOS NEXT不再兼容安卓應用,系統底座全線自研,砍掉傳統的AOSP代碼,僅支持鴻蒙內核和鴻蒙系統的應用——基本上,華為和安卓徹底說再見了!
反觀小米,之所以能踩著華為走過的路,也是因為兩者在消費者業務方面的諸多相似之處——都有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覆蓋消費者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互聯設備,都建立了圍繞自家品牌的龐大生態體系。
小米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數達到6.18億臺,同比增長29.2%;擁有五件及以上連接至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用戶數達到1230萬,同比增長29.6%。
成熟的安卓生態固然對手機廠商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智能終端設備誕生,如何解決這些設備之間的兼容問題,同時帶給消費者更好的協同體驗,成為小米必須解決的挑戰——
擁有一套完全自主設計的全端操作系統,是從根源上解決這一難題的優選,尤其是在科技制裁利刃懸空的當下。
外媒總結了小米繞開安卓自主開發MIOS的諸多優勢,如下所示:
對軟件的更多控制權:脫離安卓將使得小米對其軟件有更多的控制權,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定制操作系統。小米可以添加原生安卓中不可用的功能,也可以刪除不需要的功能。
避免對谷歌的依賴:脫離安卓將使小米能夠避免依賴谷歌,減少制裁風險,還將使小米在定價和營銷策略方面更加靈活。
在功能和設計方面更具靈活性:脫離安卓將使小米在功能和設計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從而使該公司能夠創造適合目標市場的獨特用戶體驗。例如,小米可以添加在中國流行的功能,或者可以設計針對低端設備更高效的操作系統。
提高安全性:新的自主操作系統可以比原生安卓更安全,這是因為小米有能力定制操作系統來解決特定的安全漏洞,例如添加一些功能,使黑客更難訪問用戶數據。
另外,在GPT和大模型如火如荼的當下,大模型能力嵌入操作系統的故事也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雷軍公眾號最新發文《小米研發大模型的方向是輕量化和本地部署》提及——軟硬結合,生態連結,這是大模型技術與小米生態結合的最優方案,讓用戶既可以擁有數據安全,又可以擁有大模型的先進生產力。
因此,“輕量化、本地部署”是小米大模型技術的主力突破方向。
目前,小米自研的13億參數的端側模型已經在手機端跑通,部分場景效果媲美60億模型在云端的運算結果。
大膽預測,MIOS+小米端側大模型未來將逐步落地其生態系統的所有智能終端,讓設備之間既能相互理解,也能更懂用戶~
MIOS也要上車?
在米家諸多智能互聯設備中,號稱2024年要量產的小米汽車無疑是重頭戲,因此其任何新進展都備受關注。
8月18日,有博主在社交平臺爆料,在烏魯木齊至昌吉快速路上遇見四輛小米汽車,他表示,“姿態真的蠻不錯”;并補充道,測試車配備黃色卡鉗,內飾中控邊緣很銳利。
緊隨其后,8月19日,雷軍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組團隊照片,IP地址定位顯示在新疆。在該條微博的照片中,大家手持一條“為小米汽車而戰”的橫幅。網友紛紛留言:“還真是去新疆測試了,我已經做好成為第一批車主的準備了”“我猜雷總在新疆測試小米汽車”“雷總,為小米汽車而戰,我就等小米汽車了”……
同期,新浪科技從小米供應商處獨家獲悉,小米汽車工廠近日已開啟工人招聘,開放了涂裝操作工、電池車間操作工等多個崗位。
再結合前文小米拿下造車資質的消息,以及被曝光的“xiaomiev.com”網站域名,無不預示著小米汽車即將進入加速生產階段。
然而,和雷軍剛剛宣布造車時的新能源市場相比,如今的競爭格局可謂進入了“地獄模式”。
根據乘用車聯席會的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國內汽車生產產線(包括生產內燃機汽車的工廠)的年產量可達4300萬輛,但其利用率目前僅為54.5%,低于2017年的66.6%。
嚴重產能過剩,一定程度上也與目前汽車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有關。今年年初開始,各大車企開啟了降價潮,疊加消費需求萎靡,競爭進一步加劇。雖然電動車市場的份額在增加,但是車企的利潤并沒有顯著增長。造車新勢力中的元老蔚小理,時至今日還處在賣一輛虧一輛的境地。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生存環境也不再友好。
2022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最后一年,從2023年開始,國家將不再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發放政策補貼。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指出,2022年受補貼政策影響消費者已經提前做出了購買決定,即使有部分補貼計劃被延長到2023年,需求也已在一定程度上透支。
在這種背景下,明年的小米汽車想要殺出一條血路,除了“性價比”,體驗上也得拿出點兒真東西。
智能化是當前新能源汽車血拼的主戰場之一——而車機體驗正是人們對新世代汽車智能化最直觀的感受。隨著汽車用戶增多、車機系統使用頻率增加,車機系統已經成為重要的流量入口,其體驗如果能夠得到提升,將對整車產品以及生態中各應用起到重要的引流作用。
參考華為,據說鴻蒙4進一步優化了智能座艙體驗,讓車內屏幕也支持多設備協同,例如多屏同享讓車內前后排乘客可同步觀影;將手機上的游戲流轉至車機,即可用車內大屏暢玩手游;操作無人機時,還可借助超級桌面將座艙屏幕作為顯示大屏,坐在車中通過座艙屏幕便可以輕松操控無人機……
就結果來看,華為加持的AITO問界7月交付量為6934輛,仍不足萬輛,但較此前數月已經有了明顯提升。
寫在最后
如果小米真的要摸著“華為鴻蒙”過河,那其全端自研操作系統MIOS 預計也會采用和華為一樣的策略。
即MIOS 先兼容安卓開源項目 AOSP,穩定和發展用戶規模,后續逐步替換和脫離安卓 AOSP。
然而,要想自主研發一款操作系統并非易事——技術壁壘、資源問題、生態建設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需要有恒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小米真的邁出了這一步——
那么未來操作系統的市場就又要“變天”了~
參考資料:
《追趕華為鴻蒙OS?!小米自研系統MIOS,曝光!》黑馬公社,南憶玉
《小米汽車終于“上岸”?》,壹番YIFAN,鄭亦久
《雷軍:小米研發大模型的方向是輕量化和本地部署》,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