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14時20分,“青島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供熱分平臺彈出報警信息,顯示市南區福州南路一處熱力井內溫度異常,熱力管線存在泄漏可能。平臺接到報警后,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進行現場核驗并組織搶修,及時避免了泄漏點擴大和因此影響供熱的隱患。
這起用科技守護智慧供熱的生動案例,是海納云賦能青島打造的“青島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監測和預警城市安全風險的眾多場景之一。平臺自今年試運行以來,以科技賦能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等城市安全風險預警、處置全流程的數字化,實現安全風險從被動發現到主動預警,從人工檢查易誤判到AI算法精準研判的多維轉變、升級,以及“五個自動”智慧化效果,即以自動判定預警級別、自動推算影響范圍、自動給出響應范圍、自動匹配處置建議、自動派發任務并跟蹤反饋。
海納云,作為數字城市應急安全解決方案的引領者,積極踐行平安中國的戰略,致力打造安全感知“一張網”,構建“咨詢設計、軟件開發、建設施工、運維管理”全生命周期軟硬一體的數字應急服務能力,以“技術+場景”深度融合,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安全城市,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打造國家級試點樣板
作為全國首批18個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建設試點之一,青島在海納云的科技加持下,打造了“空天地”立體化的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體系。除了此次成功預警供熱隱患外,截至10月份,“青島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已有效處置燃氣泄漏6處,發現供水管網壓力不足47處,排水管網檢查井可燃氣體濃度異常24處......形成對燃氣、供水、排水、熱力、橋梁等9大專項多種風險的“透徹感知、智能分析、高效處置”,構建國內首個“跨行業城市級風險耦合AI大模型”,以智慧應急的“青島模式”,為山東、全國建設更多可靠的安全、韌性城市提供經驗借鑒和有益探索。

不止青島,海納云還在全國近10余個省、20余個城市、20余個部門的數字城市建設項目,將青島應急安全管理的先進經驗與良好體驗在濟南、德州齊河、安徽合肥、河南鶴壁、重慶、內蒙古等城市實現復制。其中,在德州齊河,實現市政、水利等基礎設施數字化運維管理;在合肥經開區,形成“監測預警-問題處置-結果反饋”的排水管控,實現城市排水系統精細運維……通過一個個應急安全管理樣板的落地,海納云助力全國構建新安全格局,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推進城市安全和應急管理更智慧、更科學
數字化時代,科技創新是社會不斷發展的源動力。對于應急安全而言,數字技術是建設科學應急、智慧應急的最強引擎,在提升城市安全運行水平上極為關鍵。
海納云,以自主研發的“星海數字平臺”為城市應急安全業務提供強大的技術底座支撐,并沉淀出4大技術能力、40種算法,及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產品,強化科技賦能城市安全發展。
其中,在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能力上,海納云以IoT感能打造安全“感知一張網”,用大數據數能實現數據全覆蓋、全打通,用AI算能精準耦合分析隱患,以CIM圖能構建“城市一張圖”,形成安全隱患“感知、匯聚、理解、決策”全流程。

在軟件產品上,海納云打造“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及燃氣、供水、排水等“1+9”一體化軟件平臺體系,展現強大的跨場景、跨行業協同能力。在智能硬件上,聚焦燃氣、水務等5大場景,建立9大類硬件研發體系,實現多項技術的國產化替代。

截至目前,海納云數字應急服務能力多次獲得來自國家、部委、省市政府及行業、用戶認可,入選工信部“2023年物聯網賦能行業發展典型案例”、中國信通院2023年“AIoT最佳實踐先鋒案例”,獲得應急安全領域專利/軟著近20項,技術/業務規范10余項,在科技的強力驅動下,快速成長為應急安全行業頭部企業。
實現城市安全治理“一網統管”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機體和運行系統,安全要素涉及多領域、多行業。海納云,作為應急安全行業的領軍企業,融合物聯網、AI、CIM/BIM等信息技術,基于自主研發的軟硬件與解決方案產品矩陣,可為國內外用戶提供“頂層設計、研發、實施、交付、運維”全棧智能的軟硬協同全周期數字應急服務能力,深入布局城市生命線、公共安全、生產安全和自然災害4大領域,在燃氣、熱力、供排水、管廊、地鐵隧道等N個專項場景落地應用,實現城市安全治理“一網統管”,全面提升城市安全應急領域的風險評估、實時監測、報警預警、協同處置和輔助決策能力。

海納云數字應急解決方案具有“感知監測地域廣、覆蓋場景全、預警分析準”的特點,可實現監測值守要求及管理服務標準規范化,讓安全管控更科學;同時可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互通聯動,助力更多城市在全國安全發展城市建設中爭先進位、實現引領,助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建設更加安全、可靠的城市,海納云一直在行動。未來,海納云將繼續鍛造科技創新力,在實踐中沉淀更為強大的能力與團隊,提升城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大局穩定。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曉 通訊員 黃英帥 報道)
責任編輯: 李忠運 王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