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昭(智次方創始人、云和資本聯合創始合伙人)
這是我的第310篇專欄文章。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經多次提到智能物聯AIoT 2.0代表什么?AIoT 2.0是智能化和價值化的新時代,我們即將邁向大量的、主流的設備皆智、升值的高效新階段。
智能物聯AIoT 2.0的典型特征是通感智值一體化。“通感智值一體化”的核心思想是將傳感、通信和計算的能力深度打通,實現多個功能之間的相互協作、資源共享,最終提高綜合的智能化和價值化水平。
在智能物聯AIoT 2.0階段,企業的發展戰略也正在逐步調整。
大力發展生態,實現生態增值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漸漸凸顯的主題。
企業的發展戰略,決定了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能否立于不敗之地。可以說,發展戰略是企業航船駛向遠方的定位系統、動力系統與管理系統,它將引領企業在變局中開拓市場,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創新中取得優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索AIoT 2.0時代,企業戰略上的轉變。
“在物聯網時代,產品會被場景替代,行業將被生態覆蓋。”這句名言來自于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先生在2019年的講話。
現在這句話的語態正在從“將來時”變成“進行時”。
“生態”這個看似老生常談的概念,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正在逐步改變著企業賦能產業、創造商業價值的路徑。
隨著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智能物聯AIoT應運而生,2024年我們共同邁入了AIoT 2.0階段。
構建場景,打造生態,正在從一道選答題成為必答題。變革之下,企業也需要及時調整戰略。
根據研究機構Omdia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到2023年底,全球安裝的物聯網設備基數將會達到380億臺,目前每天生成的數據約為10億千兆字節。以交通為例,目前超過五分之一的車輛已經聯網,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00%,每輛車輛都會從多種應用和功能中的大量傳感器生成大量數據。
隨著智能化應用場景日益豐富,定制化服務需求激增。面對差異化客戶訴求,單個企業已獨木難支,產業生態建設勢在必行。
因此在AIoT 2.0階段,場景集智,生態增值成為基本功。
“場景集智”是指企業通過洞察場景需求,重塑業務流程,實現數據、算法、設備的深度融合,形成具備智能感知、分析和決策能力的新型場景應用。這將產生協同效應,釋放場景價值。
“生態增值”則是指在開放的生態體系中,上下游企業和伙伴通過聯網協作,整合資源和能力,形成產業集群,實現生態內各方共贏。生態企業作為核心角色,通過提供平臺和工具賦能伙伴,同時也從中獲益。
場景激發智慧,生態創造增長,兩者相輔相成。
在生態增值的大背景下,過去割裂的產業環節,正在融合重構。設備端、連接端、平臺端、應用端,原本相對獨立的角色定位,將通過協同創新,推動產業鏈梯次升級,實現深度融合。同時,跨界聯盟也在激烈醞釀,完全不同的企業力量正在聯手,攻克共同難題。一場融通共生、通力協作的產業變革正在悄然展開。
傳統的邊界逐漸模糊,新的生態正在孕育,我們正在進入“通感智值一體化”的新時代。我們搭建的每一個智能系統都將是另一個智能系統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共生才是出路。
雖然在AIoT 1.0階段,很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構建生態的重要性,但是過程卻不如當時預期那般順利,整個AIoT生態體系的形成與技術疊加的速度比想象中慢了很多。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先生曾經分析過其中的緣由:“若要深究爬坡速度不及預期的原因,我認為是在于AIoT產業生態合作伙伴中,連接硬件、軟件廠商與客戶的集成商們實力和數量與想象中落差較大,作為‘潤滑劑’的群體發揮力量有限,造成物聯網解決方案與客戶需求之間存在一道鴻溝。”
面對問題,克振也給出了解決方案:一是要把軟件變成即點即得的快餐,過程精簡而快捷。二是解決跨平臺互動問題,邊緣接口有很多層次化的東西需要搭建,要想減輕負擔必須要采用零代碼來做接口。
上述問題完全可以通過付出人力和時間來解決,關鍵不在于是否有帶頭企業,而在于上下游企業是否能達成共識,攜手推動生態建設。只要各方全力以赴,共同貢獻力量,這個生態就一定能壯大起來。
當所有參與者都意識到合作共贏的重要性,積極為生態體系建設盡綿薄之力時,在AIoT 2.0時代,生態型商業模式(EMB)就有可能被激發。
這種模式強調多樣化生態系統成員的價值共創,不同于傳統商業模式的單一企業價值獲取。它在戰略上側重多成員互動,創新上強調協同,形成針對細分需求的商業模式,實現多方共贏,賦能萬行萬業。
數字化和智能化,極大的提高了能源效率。以美國為例,盡管美國經濟(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年之后增長了超過30%,但年能源消耗量與2000年大體相當。這種能源使用與經濟增長背道而馳的趨勢,實際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
作為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融合的產物,AIoT正在成長為一個具有廣泛發展前景的前沿領域。在數綠融合的過程中,AIoT作為核心技術之一,將會貫穿始終。
AIoT 2.0將更進一步支持可持續發展,通過精細化管理、資源優化配置等方式,助力實現綠色低碳經濟,促進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很多AIoT企業不僅將數綠融合作為自身的發展戰略,同時還對外賦能,輸出數綠融合的解決方案,迸發出更大的化學反應和火花,讓“數字化+綠色化”廣泛的自我“增殖”,共同實現“30·60”的雙碳目標。
例如,一些企業使用連接LoRaWAN的溫度傳感器改造傳統管道,以檢測網絡沿線的氣體泄漏情況。隨著碳氫化合物的釋放,管道的溫度會發生顯著變化。當檢測到這種變化時,操作員會收到電子郵件提醒,立即采取行動。這不僅有助于限制碳氫化合物的釋放,還可以通過減少產品損失來節省資金。
觀察到這個趨勢,為了全面了解和判斷數綠融合新能源的發展狀況,智次方研究院針對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發布了《2023數綠融合新能源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通過構建指數模型,考察不同地區在數綠融合新能源方面的表現,目的是客觀評估數綠融合新能源的發展水平,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
《報告》將數綠融合新能源定義為:“以能源為載體和運營對象,物聯網與互聯網無縫銜接的能源網。”
在數綠融合新能源的概念范疇內,我們需要突破單一能源的狹隘框架,將“電、熱、冷、氣、水、氫”等多品種能源形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綜合考慮,探討它們之間的合理轉化和綜合利用問題。
此外,數綠融合新能源關注的也不只是能源利用的某一個環節,而是貫穿能源的生產和供給(源)、能源的配送(網)、用戶對能源的需求(荷)、能源彼此間的轉移和轉化(儲)和能源的交易利用(用)全生命周期,使得每個環節間都能平滑過渡,并能無縫銜接。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從“建”、“產”、“研”、“用”4個維度入手,通過18個指標,構建了一套用于評估區域數綠融合新能源發展指數的模型。
作為研究型智能產業服務平臺,智次方·物聯網智庫將AIoT與新能源融合作為我們深入探索的領域,希冀在以AIoT技術推動能源產業升級的道路上出一份力。
歡迎感興趣的朋友掃描上圖中的二維碼獲取報告電子版。
智能物聯AIoT 2.0時代,場景集智與生態增值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基本功。同時,數綠融合也將成為新常態,AIoT技術將在其中發揮核心作用。
面向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構建開放共生、協同創新的產業生態。在充滿變局與機遇的數字化新時代,企業只有牢牢抓住場景賦能、生態協作、數綠融合三大發展主線,才能乘風破浪,實現戰略升級與持續領先。
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