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6 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千帆極軌 01 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備受矚目的中國版“星鏈”終于拉開了組網建設的帷幕,中國的衛星互聯網在商業化和產業化布局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
衛星通信是一年多來科技圈的熱門話題,全球各國低軌衛星互聯已掀起基建狂潮,中國在衛星互聯網領域爭雄的決心已顯,多家巨頭競相推進“手機直連衛星”應用——然而,和手機端應用相比,衛星物聯網擁有更加廣闊的應用價值。
就在最近幾日,Juniper Research、ABI Research 等多家知名研究機構紛紛發布了有關衛星物聯網的報告,更新了最新市場數據,提出了獨到產業洞察,因此,本文將對其中的精華內容進行介紹。
隨著物聯網規模增長,用戶對無處不在的連接需求也在增長。傳統的移動通信技術主要依靠地面固定的蜂窩基站實現網絡覆蓋范圍的擴大,這也導致廣闊的森林、海洋、深山、草原等地區都是蜂窩網絡無法觸達的遠方。數據統計顯示,全球現有的移動通信網絡只覆蓋了陸地表面的 20%、地球總面積的 6%——因此,衛星物聯網的出現為此前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場景建立了新的數據傳輸通路。
過去,由于成本高昂,衛星連接通常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也就是只有在沒有其他選擇的特殊情況下才會使用。然而,隨著 SpaceX 和其他商業航天發射初創公司用創新技術大大拉低了成本,同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FCC) 等機構簡化了衛星申請流程,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正在進入市場。截止目前,跟蹤商業衛星星座、小型衛星火箭發射器和融資情況的公司 NewSpace Index 列出了 70 多家為物聯網和 M2M 市場發射衛星的公司。(https://www.newspace.im/)
在此背景下,英國物聯網分析機構 Juniper Research 表示,未來五年內,可用于物聯網連接的在軌衛星數量將增長 150%。由于物聯網網絡用戶對移動連接的需求增加,衛星數量將從 2024 年的 10,000 顆增加到 2029 年的 24,000 多顆。該公司同時預測,由于發射成本低廉,未來五年發射的衛星中 98% 將是低地球軌道 (LEO)。
另一家研究機構 ABI Research 同樣對衛星物聯網的未來增長充滿信心,其在最新報告里表示:衛星物聯網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顯著變革,推動力來自創新技術進步和日益增長的全球連接需求。到 2030 年,衛星物聯網市場連接數預計將超過 2600 萬,市場規模將達到 40 億美元,凸顯出該領域巨大的增長潛力。
在具體細分應用方面,ABI Research 的報告估計,農業將成為衛星物聯網的最大市場,到 2029 年,農業領域將誕生超過 140 萬個衛星物聯網連接。
這并不難理解,現代不少農林牧漁場景都是規模化運作,面臨著大面積、遠距離等問題,同時農業場景對環境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實時對溫濕度、土壤成分等進行嚴格監測,但人力所能采集到的數據不僅在準確性上有待考究,同時效率低、成本高,所以衛星物聯網成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的新思路。具體而言,農業物聯網可用于精準農業、產量分析、牲畜管理和灌溉管理等,智慧漁業是尤其值得關注的方向。
智慧漁業是指將先進的智能技術應用于漁業生產和管理中,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漁業品質等。而在智慧漁業中,智能養殖系統是一項備受關注的技術創新。它基于漁業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能夠對養殖環境的溫度、水質、光照等因素進行精確監測,及時反饋信息給養殖人員。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智能養殖系統可以幫助養殖人員更加科學地控制養殖條件,提高養殖效率和產量。同時,智能養殖系統還能夠智能配比飼料,根據魚類生長需求和養殖環境變化,實現精確投喂,減少飼料浪費,提高飼養效果。漁業養殖水域往往地處偏遠、面積廣闊,未來將會成為衛星物聯網大展拳腳的領域。
農業之外,能源和公用事業領域將成為衛星物聯網的另一片沃土。ABI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到 2029 年,智能電網連接將超過50萬個。
ABI Research 衛星通信行業分析師 Victor Xu 進一步指出了衛星物聯網在環境監測垂直領域的關鍵市場機會,他表示——對于環境監測而言,衛星物聯網對于提供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的實時數據至關重要,預計到 2029 年基于條件的監測 (CBM) 連接數將超過 100 萬。
兩份報告都不約而同的指出了類似的洞察——戰略伙伴關系在衛星物聯網市場的增長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ABI Research 認為,各公司結成聯盟,利用彼此的優勢可以擴大市場覆蓋范圍。ABI Research 副總裁 Jake Saunders 表示:“ Inmarsat、 ORBCOMM、 Globalstar、 Myriota 和 hiSky 等知名衛星物聯網提供商 一直在積極與合作伙伴合作,擴大服務范圍并增強連接解決方案。這些合作對于滿足行業的多樣化需求以及確保衛星物聯網技術在各種應用中的成功部署至關重要。”
Juniper Research 的研究則進一步指出“多軌道衛星解決方案”更具競爭力,因此敦促衛星網絡運營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填補 LEO (低地球軌道)和 GEO (地球靜止軌道)能力之間的覆蓋空白。
什么是“多軌道衛星解決方案”?我們知道,地球衛星的軌道主要分為低中高三種,低地球軌道(LEO):又稱近地軌道,距地面約200-2000公里的圓軌道;中地球軌道(MEO):距地面約2000-20000公里的圓軌道;地球同步軌道(GEO):又稱高地球軌道,距地面約 36000 公里的圓軌道。
三種軌道的衛星連接有各自的優缺點——比如,雖然中高軌道衛星解決了地球的覆蓋問題,相當于移動通信的 2/3G 網絡,僅提供基本語音和低容量的數據業務,但中高軌道衛星存在無法滿足全球海量用戶的互聯容量需求以及地面終端要求嚴格等問題。相比之下,低軌衛星具有距離近、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發射靈活、應用場景豐富、整體制造成本低、終端成本低等優勢,可實現低成本的全球互聯服務。
而“多軌道衛星解決方案”則致力于將 LEO(低地球軌道)衛星的低延遲、高吞吐量與 GEO(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廣泛地理覆蓋范圍結合到單一服務中,這將使衛星物聯網提供商能夠滿足廣泛的物聯網用例,包括數據密集型和 LPWA(低功耗、廣域)連接。
筆者查詢資料發現,已經有巨頭在推進這樣的整合,典型代表是 Eutelsat 和 OneWeb。早在 2022 年,雙方就已經達成協議,希望將 GEO 和 LEO 的衛星資產合并,用于多軌道服務。時間來到 2023 年 9 月,兩家公司已經完成了合并,成為了歐洲最大的衛星公司,以更好地與馬斯克的星鏈項目(Starlink)展開競爭—這也是第一個整合的低軌/地球同步軌道的玩家。
Eutelsat 表示,新公司的收入預計能夠在中長期內以兩位數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在 2027 年達到約 20 億歐元(21.1 億美元)。而資本支出預計在 2024 年至 2030 年間每年約為 7.25 億至 8.75 億歐元。不過,雖然整合多軌道可能是一項很好的舉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對 Eutelsat 和 OneWeb 和合并抱有信心。自首次宣布合并以來,Eutelsat 股價一度下跌近 50%。這是因為 OneWeb 所需的投資長期來看將消耗大量現金流,更重要的是,大量參與者的加入使得衛星互聯網世界的競爭變得越發殘酷,投資者的回報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
無獨有偶,今年 4 月,盧森堡 SES 公司宣布將以 31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其美國競爭對手 Intelsat 公司,憑借 100 多顆合并后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 SES 的中地球軌道(MEO)O3b 衛星群,合并后的公司將在多軌道領域大展拳腳。此外,兩家公司還在訂購另外 13 顆衛星。
SES 首席執行官阿德爾-薩利赫(Adel Al-Sale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瞬息萬變、競爭激烈的衛星通信行業,此次交易擴展了我們的多軌道空間網絡、頻譜組合、全球地面基礎設施、市場推廣能力、管理服務解決方案和財務狀況。”
從這些巨頭的動作來看,“多軌道衛星解決方案”被視作和馬斯克旗下 SpaceX 的超大型星鏈網絡對抗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體來看,全球衛星物聯網產業格局尚還未定,中國必須繼續加快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建設步伐,確保在軌道與頻譜戰略資源的爭奪中處于有利地位。
參考資料:
《Satellite Network Operators to Launch 15,000 New Satellites Over Next 5 Years to Support IoT Growth》,juniperresearch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Highlights & Developments in the Satellite IoT Marketplace: 3Q 2024》,abiresearch
《歐洲最大衛星公司誕生了 能否挑戰馬斯克的星鏈項目?》,財聯社
《ABI Research: Satellite IoT market soars to $4 billion by 2030》,satnews
《衛星巨頭SES將以31億美元的代價合并Intelsat》,cn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