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出席2021新浪財經金麒麟論壇ESG峰會,針對“碳中和重塑產業新局”主題,發表數字化技術推動碳中和的經驗與洞察。
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
在峰會上,尹正表示:
非常高興參加新浪財經金麒麟論壇。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碳中和重塑產業新局”,這點施耐德電氣非常認同,并希望成為推動力量之一。施耐德電氣早在2005年就把可持續融入到戰略核心,在推進可持續方面有自己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今天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眾所周知,當前全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化危機,中國也進入了以“3060雙碳目標”為導向的低碳新時代。為了減少碳排放,全球政府、機構、企業和組織在積極多項措施,主要集中在三大關鍵途徑:發展可再生能源、電氣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可以預見的是,在碳中和背景下,產業將越來越低碳化、電氣化,且更加數字化。
其中,可再生能源受到廣泛的關注。2021年,中國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且根據中國政府的規劃,到202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量,占電力總裝機的比例約48%左右。
電氣化是減少碳排放另外一個重要方式,包括城市供暖和交通領域的電氣化。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規模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1年6月,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603萬輛。
需要指出的是,可再生能源和電氣化雖然給大規模減碳帶來了希望,但仍需要時間推進。要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以內這一目標,全球須在2040年前減少50%的碳排放,甚至減少更多。而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40年新能源約占全球能源40%。同時到2040年電力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20%升至40%,從速度上來看不足以馬上緩解愈演愈烈的氣候危機。
那么,什么是當下最有效的武器?
從目前來看,最快速、最有效的減碳路徑就是提升能源效率,但這一路徑的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全球大約80%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耗,60%的能源管理效率低下,能耗提升空間巨大。最近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也把能源效率提升作為碳達峰一個重要指標,指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而提升能源效率,數字化技術是最重要的武器。首先,數字化通過衡量與分析碳排放數據,能帶來能效的大幅度提升。在施耐德電氣全球41個國家的230個客戶項目中,通過數字化技術,碳足跡實現了最高50%、平均20%的優化,在節能降耗方面實現了最高85%、平均24%的優化,效果十分顯著。比如施耐德電氣為太古地產分布于多個城市的近200萬平方米的6大商業綜合體項目提供的數字化能效方案,助其每年產生近千萬元的能效相關收益。
其次,數字化能促進新能源發展。面對清潔能源波動性較大的特性,數字化技術能促進清潔能源的優化配置與消納,同步提升雙端的能效水平。例如,我們為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旗下欣美電氣打造的以微電網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統,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對屋頂光伏、儲能、柔性負荷的預測和優化控制,欣美電氣2020年新能源發電量年度增長146%、年度新能源滲透率提高至70%、年度電費總支出節省30%以上,幫助欣美電氣率先獲得浙江省企業首張“碳中和”證書。
第三,數字化還能促進產業鏈協同減碳。碳排放打破了系統邊界,對企業而言,供應鏈上下游產生的碳排放往往比自身運營更多,而數字化也是實現端到端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利器。施耐德電氣無錫工廠,正是通過數字化打通了從采購、生產到交付的端到端價值鏈,創造的價值遠超實體工廠范疇,因而不久前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端到端燈塔工廠”。
最后,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是可以立即大規模使用的技術。與發展新能源和電氣化等其他減碳舉措相比,數字化技術不僅綠色、能帶來經濟回報、且能立即大規模推廣使用。這種普適性對于遏制愈演愈烈的氣候危機至關重要。相比《巴黎協定》提出的1.5攝氏度控溫目標,目前全球氣溫已上升了1.2攝氏度,留給我們的時間已非常有限,需立刻采取行動。
作為一家全球領先的綠色科技企業,施耐德電氣在能源管理和數字化兩大優勢加持下,承諾到2025年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2030年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2040年端到端供應鏈實現碳中和、2050年供應鏈運營實現凈零碳排放。與此同時,施耐德電氣也期待利用自己的數字化技術和可持續方面的豐富經驗,助力中國產業在數字化升級的同時邁向碳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