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2日發表題為《分析人士說,隨著晶圓廠紛紛增加產能,芯片短缺可能在2023年變成供應過?!返膱蟮?,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半導體代工廠在芯片長期短缺的情況下競相增加產能以滿足激增的需求,一些專家警告說,供需平衡將在2023年達成,可能導致未來供應過剩。
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大通亞太技術、媒體和電信研究負責人戈庫爾·哈里哈蘭在接受《南華早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觀點是,到2023年,將有足夠的供應來恢復某種程度的平衡,甚至可能是產能過剩?!钡舱f,現在預測何時出現過剩還為時過早。
哈里哈蘭說,他預計2023年不會出現重大衰退,因為“需求仍相對正?!保撔袠I收入有可能下降2%。
根據美國IDC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隨著“更大規模的產能擴張在2022年底開始上線”,2023年存在產能過剩的可能性。這其中包括韓國三星電子宣布在得克薩斯州建造價值170億美元的代工廠,將于2024年下半年投產。
半導體行業具有很強的周期性,每4到6年經歷一次從峰值到低谷的循環。上升發生在高需求時期,這會造成供應短缺,導致價格上漲和收入增長。
然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下行趨勢和庫存增加,從而導致價格下跌和收入負增長或零增長。
美國高德納公司說,例如,由于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的供應過剩,包括英特爾和三星電子在內的十大半導體公司2019年的收入下降了12%。
其他東亞國家也在擴張。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分別在北京、深圳和上海建造了3座生產28納米芯片的工廠。一旦今后3到5年實現量產,每月24萬片12英寸晶圓的總產能將是現在產量的2倍。
分析人士說,隨著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因消費疲軟而銷售勢頭放緩,半導體供應鏈的緊張形勢已經開始緩解。而智能手機和新能源汽車是芯片的兩大主要終端用戶。
因此,風險在于,當新工廠上線時,產能將超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