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澳大利亞南部地區大火肆虐。
這場松林火一直從澳洲南部哈姆利布里奇的農場蔓延至位于澳洲北部的達爾文地區,火線長達3000公里。造成了至少2人死亡、90人受傷、燒毀80多所房屋及27000頭牲畜死亡。
西蒙·馬多克斯是這一地區的居民,在外工作的他全然不知火災即將蔓延到自己的家。當時,他的手機收到一則火災警報,這則警報是由智能家居APP發來的。西蒙·馬多克斯急忙打開家庭監控攝像頭看到了正在靠近的大火。
盡管他表示“無法采取行動”,但是他能通過智能手機App來激活灌溉灑水裝置。
火災過后,雖然他農場上的農作物全部被毀,但他的農場住宅及農場上的牲畜都幸免于難。
誠然,家居智能化成為了最及時的“消防員”。
伽利略曾說:“科學的唯一目的是減輕人類生存的苦難。”如今,物聯網正在賦予傳統家居行業“重塑”的機會。
從半自動化的吸塵器到如今可以“放養”的掃地機器人,從刷卡的電子鎖到“開門即智能”的聯網門鎖,從過去每天都在找遙控器的窘態,到現在一個APP便可遠程操控全屋家電。家居智能化正在成為人們“安居樂業”的基礎。
更加深層次的變化是,家電由“靜止結構的工具”轉變為了具有“能動智慧的助手”,廠商們也從制造家電奔向“智造”家居,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轉變為相互聯動的整體。
在上個世紀,中國家電是中國制造的一個標志性符號。
1978年,中國輕工業部與紡織部分離,繼而增設了五金電器工業局。次年7月,“家電誓師大會”的產業座談會召開,從此開啟了中國家電40年的暴走。
那個年代的家電巨頭有著相似的成長軌跡。
80年代,從電風扇、空調、洗衣機到電視跑完了白色家電之路;90年代,開始自主設計到自主研發,走規模化之路;00年代,從電吹風到榨汁機,開啟了小家電浪潮。
過去40年,整個家電行業的導向很清晰,基本就是做好三件事。一是規模化,追求產品的一致性;二是穩定可靠,環保節能;三是結構簡單化,操作傻瓜化。
要說哪類家電最具有時代象征,電視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家電。90年代,TCL、創維、長虹、康佳則在市場經濟的搏擊中嶄露頭角。
按照公開數據顯示,直到2009年,長虹仍然是國內彩電行業的銷量冠軍,面對眾多外資品牌的競爭,長虹用實力證明了國產電視品牌的強大。
但從2019年開始,國內電視市場就出現了低迷期,作為電視行業巨頭的長虹在當時的銷售份額占比為12.28%和11.51%,在國內電視市場中排名第四,已然沒了當年全盛時期的影響力,在行業中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沿著長虹的發展脈絡,其衰落有跡可循,90年代的電視機技術大部分都還在使用陰極顯像管,不過在2000年之后,陰極顯像管被淘汰的趨勢就已經出現,當時有各種各樣的替代方案,最有名的兩種就是等離子和液晶,一開始這兩種技術不分伯仲,長虹從技術的角度出發押注了等離子,可最后液晶電視卻成為了市場的寵兒,長虹錯失傳統家電轉型的機遇。
圖注:長虹等離子電視
而這只是傳統家電企業的一個縮影,遭遇同樣境地的還有康佳。
康佳于1980年成立,成立之后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康佳的總資產就達到了5.49億,是當時同行中一個競爭力強勁的對手。
后來,公司持續快速發展,不斷的擴大業務范圍,最后在2000年的時候就達到到了總資產100億的成績,遠遠超過了當時很多家電企業,也成為了當時國內最暢銷的一個家電品牌。
圖注:康佳集團辦公大樓
但輝煌并沒有陪伴康佳太久。據官方的資料顯示,有8年的時間中,康佳就直線虧損30個億,逐漸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在康佳的財報中,其衰落的原因顯而易見。
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企業所投入的研發資金只有0.88億元,同比下降了15.56%。企業若是沒有充足的資金來支持研發,要想升級技術、推出極具創新性、差異性的產品無疑是癡人說夢。從財報延伸出來的現狀是,康佳其缺乏核心技術,深陷低研發困境。
細看傳統家電長虹、康佳走丟的原因,不難發現市場預見性和研發投入不足都成為了阻礙其發展的重要一環。或者說,在機遇來臨之際,傳統家電廠商并未及時作出正確的發展策略。
21世紀,隨著樂視、小米、暴風的出現,互聯網家電企業強勢崛起。于此同時,傳統家電的危機悄然而至。
2015年,某調查機構抽樣調查了傳統家電行業62家上市公司,據相關數據顯示,半年凈利潤同比下跌的有23家,增速放緩的有34家。有專家紛紛表示,傳統家電行業已經逐漸進入衰退期。
《好奇心日報》曾經發起名為“你最希望打破的家居傳統是什么?”的票選征集活動,結果卻令人意想不到。
“電視不是客廳主角”觀點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共識。換個角度來看,家電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沉默”的工具。
每個時代的更替,都誕生了新的機遇,而每個時代的落幕,也為一批企業敲響了喪鐘,2015年就是第一個節點。
互聯網時代,只要抓住時代的機遇,不乏跨屆的成功者。
2021年11月23日晚間,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財報。
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盡管全球電視出貨量同比下滑,小米的智能電視全球出貨量仍達到300萬臺,營收同比增長19.5%。根據奧維云網的統計,小米電視在中國大陸地區出貨量連續11季度穩居第一,全球電視出貨量穩居前五。
另外,今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15.5%。盡管三季度受到境外海運物流等因素影響,境外IoT及生活消費產品收入仍創單季度新高。
同時,AIoT平臺規模繼續擴大,截至2021年9月30日,A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數首次突破4億,擁有5件及以上連接至AIoT平臺的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平板及筆記本電腦)的用戶數超過800萬。
把時間線往回推幾年,很難想象小米作為一家起源于手機的公司,居然會成為智能家居行業的領頭羊。
小米只是代表之一,傳統家電企業美的、格力、海爾等也成為了引領智能家居的品牌。
2012年3月,美的集團公布了其2020年年報,在疫情的影響下,依然實現了營收同比增長2.2%,凈利潤同比增長8.8%的業績水平。
結合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來看,美的集團均衡的收入結構下,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價值——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技術層面,包括人工智能、5G、云計算等。因此,技術人才儲備尤為重要。從美的集團的人員結構中可以看出,技術人員規模從2015年的8672人提升到2020年16071人,五年間增長了一倍。實現了美的基于重資產模式下的一次華麗轉身。
顯而易見,數字時代下的物聯網成最大助力。
如今,智能家居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掘金地,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6-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1.4%至1705億元。隨著互聯網家裝市場滲透率的提高,預計到2022年將突破2000億元。
這是一個分叉路口,有人選擇逆流而上,有人選擇順流而下。時代潮水往往是由溪入海,從涓涓細流到滔天巨浪,開端不見其蹤影,但結局往往都在證明其是不可逆的流向。
如果從現在來看,不可逆的潮水流向清晰可見。
智能家居1.0:智能家居雛形階段,最顯著的呈現形式是家電、窗簾、車庫門等家庭用電設備的自動管理,可以減少用戶勞動量;
智能家居2.0:智能家居初級階段,智能家居單品問世,例如智能開關、智能插座、智能門鎖等,但單品之間彼此孤立,不能互相連接通信;
智能家居3.0:智能家居進入物聯網階段,利用網絡通訊等技術,將有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費服務等功能的家庭設施與住宅環境有機結合;
智能家居4.0:智能家居與人工智能結合。根據客戶需求定制的全屋智能家居系統可以感知用戶在家中的即時性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務。
從某種程度來說,從固有的制造家電奔向“智造”家居的理念,可以看成是家居行業擺脫傳統烙印的第一步,完成了智能家居行業外在形式的全新塑造。
智能家電縱向上為家電打開了智能之門,智能家居橫向為智能家電拓寬物聯網之路,從家電到智能家居是一個飛躍性的轉變。
站在智能家居的風口上,家電企業有望實現前所未有的變化,成功飛起來。不過,智能家居雖然是發展潮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潛力,但不是一塊好啃的骨頭。
在琳瑯滿目的智能家居中,家電品牌不一,每個品牌都有各自不同的數據收集后臺,導致用戶數據共享和收集很難,難以警醒數據智能管理。
誠然,智能家居本質是一個家庭物聯網系統,對于智能家居廠商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而這些恰是互聯網巨頭的核心能力。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相關企業已經開始物聯網應用的新高地,阿里、騰訊、京東、華為等巨頭正競相從多個角度布局來爭奪在智能家居的制高點。
阿里云基于自身在云計算方面的優勢,推出的智能生活物聯網平臺支持各類家居家電設備編輯接入平臺,其基于統一標準的設備互聯互通,加之云端算法和服務集成,實現智能場景解決方案。
騰訊擁有巨大的用戶數量和社交屬性,基于“連接”優勢,通過龐大的Sill開放平臺附能智能家居硬件。賦予騰訊智能家居物聯網強大的生態構建力。
華為基于自研系統HUAWEIHiLink智能家居開放互聯平臺,解決了各智能終端之間互聯互動問題,形成開放、互通、共建的智能家居生態。
對于互聯網巨頭而言,誰能夠率先布局就意味著能夠長久的占有用戶,也就掌握了用戶背后的數據。
智能家居行業的變革,迅速而猛烈。對巨頭而言,深入行業是一門必修課。然而跨界之路并非如此容易。
在小米官網家電一欄里可以發現冰箱、電烤箱、電磁爐等十余個選項,看起來包羅萬象、無所不有。然而,小米旗下家電與小米手機、小米筆記本等產品并不一樣,絕大部分產品并不是由小米生產。
圖注:小米生態圈
以小米電視為例,代工廠包括緯創、TCL、新譜電子、深圳兆馳、蘇州樂軒科技、瑞儀(廣州)光電子、富士康等近十家代工廠,其中 TCL 代工規模最大;小米米家洗烘一體機主要由小吉負責代工,這是一家小米與吉德電器聯合成立的子公司;小米米家互聯網空調,則是由長虹代工的,小米和長虹也合資成立了虹友電器;米家冰箱主要由 TCL 與創維代工。
在小米的把控下,小米生態鏈內的企業一路高歌猛進,其中華米、云米、石頭等企業逐漸成長為獨角獸,開始“單飛”。
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是華米科技,他們推出了自有品牌 Amazfit。僅用一年時間,華米就將來自小米的營收降低到八成以下,同時凈利潤從 0.24 億增長到 2.305 億。
圖注:華米科技登陸紐交所主板
有了華米的成功案例,石頭、云米紛紛推出自有品牌。石頭科技財報顯示,其來自小米的營收已經從當初的 100% 降低到 34.37%。云米科技財報顯示,來自小米渠道的營收逐年降低,目前已經不到總營收的一半。
可見,大廠想要研發并囊括家居生活全場景的“智能家電全家桶”,用戶往往并不買賬,且進行大規模轉型會受限于原先巨大體量而導致進度較慢。而中小廠反應速度快,只要研發出自己的拿手產品,就有機會彎道超車,一招鮮吃遍天。
說到這里,在智能家居領域大廠和小廠的優劣勢清晰可見,大廠的優勢在于“軟實力”即解決方案、生態溝建力等,而小廠的優勢更加體現在“硬實力”即硬件制造、供應鏈能力以及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深層次認知等。
面對這樣的變局,雷軍曾經在多次公開演講中曾談到,他對小米的設想是做一個 Costco,把中國制造的高性價比產品賣給消費者,小米對產品進行定制,只賺低利潤率的差價。
站在小米的戰略思維來看,這兩種實力缺一不可,對整個智能家居行業而言,存活至今的企業都擁有一定的“軟硬結合”能力,以及強大的供應鏈能力。
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家居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滲透率僅為4.9%,而美國智能家居滲透率達32%,由此可見國內市場與國外成熟市場的差距。
由此可見,中國的智能家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目前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分為智能家居后裝和前裝。
智能家居前裝,是指在裝修之前為用戶提供整套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前裝市場的參與者有房地產開發商、家裝公司和全屋智能解決方案提供商,前裝方案重點安裝的產品有智能攝像頭、智能路由器、智能網關、智能燈光、智能門禁等。
由于耗時耗力、一次性投入成本較多、安裝門檻高等特點,要晚于后裝市場走入消費者的視野。
然而房地產的紅利逐漸激活了智能家居前裝的增量市場。
“由于精裝房需求的上升,家附近的裝修行業開不了張,旁邊的建材城也改成了購物商場。”這是一位知乎網友的自述。
2019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住宅項目規范(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城鎮新建住宅建筑應全裝修交付,這不僅意味著毛胚房或將成為歷史,而且表明精裝房將進入2.0時代:全屋精裝,配套基本生活家電,實現真正的拎包入住。
這給智能家居的發展提供了途徑,過去一年不少智能家居系統搭建商與房地產商簽訂巨額訂單,為豪宅加入智能的屬性,成為新的賣點。
對于普通的高端住宅,可能不會搭配全屋智能系統,但也會選擇配套數個智能單品來提升房屋的價值,比如智能門鎖、智能衛浴、智能晾衣架、智能窗簾等。
據統計,在智能家居目前的銷售渠道中,80%應用于房地產渠道,20%應用于零售渠道,房地產商已經上升為智能家居企業的大客戶。
由此可見,智能家居行業正借著房地產商的“東風”,把智能單品送到千家萬戶。這不僅會加快消費者對于智能家居的認知與接受度,也會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另外,據我國智能家居市場成功營銷的十種模式排行榜來看,排名第一的智能家居營銷方式是與房產合作營銷方式。
然而隨著房地產紅利的消失,中國智能家居行業80%的市場又要寄托在誰的身上?擴大后裝市場增量,已然成為智能家居行業深層次升級的必經之路。
智能家居后裝就是在完成整屋裝修后,用戶無需改動布線及水電布局,通過購買智能家居產品,使用無線連接即可實現產品的互聯互通和家居的智能化。
由于簡單、方便、成本的優點,更易被消費者所接受。
但據了解目前主流的后裝需求,一是單品嘗試,例如智能鎖、智能音箱、智能燈泡、智能窗簾等產品,二是微智能套裝,例如智能音箱套裝、家庭無線套裝、智能安防套裝、傳感無線套裝、照明無線套裝、網絡覆蓋套裝等,三是小區域場景,例如客廳影院、智能晾曬、智能廚房場景等。
另外,據中國智能家居產業聯盟CSHIA發布《2019中國智能家居發展白皮書》的數據顯示,20.61%的消費者有智能家電的需求,19.14%的消費者有智能鎖的需求,17.67%的消費者有智能音箱的需求,8.65%的消費者有智能攝像頭的需求。
可以發現,其本質都是圍繞用戶的個別應用需求,進行精準滿足并進行核心拓展,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屋智能。
而這種模式更加無法與已經有前裝基礎的家居進行互聯,形成“智能家居的孤島”。
成熟的智能家居市場,一定是前裝基礎鋪墊,同時將互聯接口預留,并將接口AI化,后裝用戶通過延伸添加,構筑個性化的系統。這種前后裝的協同,不僅不鎖死用戶的興趣,也不放棄用戶的培育,才能讓智能生活回歸本質。
路漫漫其修遠兮,智能家居仍走在改革的路上,需上下求索。但可以預見,隨著市場逐漸成熟,未來智能家居將會全面開花,并為整個家居產業帶來巨大變化。
資訊來源:產業家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