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冬奧會腳步愈近,人們對中國首次承辦的盛會翹首以待。
興海物聯科技冬奧項目組也在加班加點,項目經理、智能設計師、系統工程師······不同的使命,相同的期待,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人,都盼望著中國能夠驚艷世界。
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在我國新建體育場館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場館作為智慧場館建設風潮的引領者,從網絡覆蓋到智慧觀賽,從視頻監控到公共安全保障,從建筑能效管理到場館運營,各個細節都體現出“智慧化”特征。
在這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中,興海物聯用科技為智慧場館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物聯網平臺、5G共享、綠色建筑成為北京冬奧場館建設中最亮麗的名片。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張家口賽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區域,其中“三場一村”是張家口賽區的主要場館。(“三場”指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三個競賽場館,一村是張家口冬奧村及冬殘奧村。)
“興海物聯憑借在產品技術上的專業性,以及與生態伙伴共同構建智慧場館生態的綜合能力,成為了張家口賽區‘三場一村’的智能化工程提供商。”科技冬奧項目客戶經理張健威解釋,“這是對興海能力的一次考驗,這是國家級的重要項目,世界各國的眼光都會聚焦于此。”
張家口賽區奧運村
基于“三場一村”科技保障的重大需求,興海物聯開發了一套雪上場館智能建筑集成管理平臺系統(IOC),將所有前端系統接入物聯網平臺,為北京冬奧會多層次、多角度地呈現館內基本環境、設施設備、人員以及異常事件等場館態勢。
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設的IBMS智能化集成系統,通過安防系統、網絡系統、能耗系統,可以幫助冬奧會場館實現人、車、資產、設施的全聯接,構建一個全息模擬、動態監控、實時診斷的數字孿生場館園區,打造真正的“智慧冬奧園區”。
IBMS智能化集成系統
11月11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雪上場館智慧呈現與先進顯示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項目啟動會中,興海物聯的子課題組負責人匯報了IBMS智能化集成系統的研究進展。
據介紹,該成果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相關項目中的推廣應用,將為提升我國冬季冰雪運動大眾普及率提供平臺支撐,推動冰雪運動產業化,促進冰雪項目相關設備國產化與自主化。
“目前,該項目的方案設計、平臺開發、智能化工程、調試工作等均在有序推進中。”興海物聯負責冬奧的項目經理周小勇已經在張家口駐扎了一年半,他把冬奧項目形容為自己的孩子,“辛苦培育了這么久,很值得。”
安防系統是冬奧會賽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場館面積大、結構復雜,而人員又非常密集,因此對監控的要求也非常高,視頻監控作為奧運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線,以及時發現不安因素、處置突發事件為目標。
面對場館監控環境復雜的問題,興海物聯設計的一整套公共安全系統,包括視頻監控、安檢系統、報警系統、智慧停車等功能,通過后臺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實現融合。
當有不明身份人員靠近時,系統會自動發出入侵報警,代替安保人員的現場值守,提供準確、及時、全天候不間斷的被動防御措施。興海物聯的智能化設計師王闖解釋:“這樣就能最大限度滿足事前預警的需求,從而保障比賽的順利進行以及奧運賽場的安全。”
從2018 年平昌冬奧會,到剛落幕不久的東京奧運會,網絡安全威脅始終是國際性大型賽事不容忽視的風險。
北京冬奧會作為向全球開放的盛會,如何保障網絡安全成為推動場館智能化、信息化的關鍵一環。“我們憑借在場館網絡建設上的豐富經驗,打造了三場一村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為冬奧提供專業的網絡安全保護。”
為確保網絡安全,興海物聯對內網、外網采用物理隔離的設計,針對外網網絡,通過在場館出口部署高性能防火墻設備,緩解風險的傳播,阻擋來自Internet/企業外部網絡攻擊行為的發生。針對園區內部邊界防御,把企業內部劃分為信任區域和非信任區域,分別實施不同的安全策略,包括部署區域間隔離、受限訪問、防止來自區域內部的DOS攻擊等安全措施。
如此“雙管齊下”,可有效控制網絡風險。
運營中心機房
綠色是北京冬奧會的辦賽理念之一。
近日下發的《科技冬奧(2022)行動計劃》,提出冬奧要圍繞“零排供能、綠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清潔環境、安全辦賽、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開展工作,在雙碳的趨勢下,“綠色冬奧”將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一大亮點。
為實現綠色低碳冬奧會的目標,“我們設計了一套建筑能效監管系統,它融合了實時數據采集、物聯網通訊、分布式數據處理、數據特征提取、以及數據趨勢預測等多種高端科技”。
一方面在大量試點原始數據的基礎上,分析不同場館、不同設備、不同用戶的用能特點,在分區計量收費的同時尋找最優的節能運營方案;另一方面提供實時的用能查詢、用能排名、用能結構分析等服務,基于智慧奧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為冬奧會園區的設計落地和項目持續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借助建筑能效監管系統,冬奧場館的每一度電都有“綠色身份證”。
從1924年第一屆冬奧會一路走來,如今的冬奧會不僅在規模上、影響上和內涵上有了令人振奮的變化,更在發展過程中積淀了無限潛力。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技術拓寬夢和視野,科技連接人與萬物,無數看不見的科技,正匯聚成細流,悄然流向冬奧會的每一個角落。
興海物聯正攜手更多的“幕后人”,為世界呈現一場智慧、綠色、安全的冬奧盛會護航,與科技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