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發布重磅文章指出,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8大目標、8項任務、11個專項工程,為我國未來5年數字經濟的發展找準了定位、明確了路徑。
廣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今后五年要聚焦數字化、綠色化、國際化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高水平治理、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提供重要支撐。本期觀點,我們邀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數字經濟全鏈條發展邏輯,為廣州加速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言獻策。
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建設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兩大主線。城市匯聚了人類文明的最新科技成果,是社會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未來15—30年,我國將面臨城市化進程持續加快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的深刻社會變革,新型城市化建設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化也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可望達到70%,將帶動百萬億以上的投資。然而,城市規模迅速擴張和城市設施高強度建設的城市化加速期是城市面臨可持續發展壓力和問題最大最集中的敏感時期,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基礎和能力建設最為關鍵的時期。
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加速進程對城市規劃和管理、社會穩定與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各方面也提出嚴峻挑戰。為此,高水平的城市化對保持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變革加速推進和應用的不斷深入,城市建設出現了嶄新的發展模式,“智慧城市”作為最具創造力的城市形態正在獲得了社會廣泛響應,它順應全球先進城市發展演進和技術變革的時代潮流。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可有效推進物聯網、低碳、節能、環保等技術的應用,帶動科技投入,為知識型人才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發展機遇,推動智慧型裝備和產品的研發制造等相關產業發展;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也是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戰略舉措,是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的新引擎。
廣州屬于典型的超大城市,在我國經濟實力、產業基礎和研發實力上具有領先的地位。因此,在城市數字化轉型時,廣州首先要考慮進行全面的戰略建設,加強超大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規劃,同時兼顧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需要,在城市群的智慧城市標準方面樹立國際影響。
在進一步完善城市物聯網、電子商務、智慧園區、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模塊建設的同時,廣州智慧城市建設應該依賴于其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科技研發實力,關注在科技領域實現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的提升。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大力扶持對經濟增長有突破帶動性的智慧城市產業,人工智能、物聯網、仿真產業等是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三大主導產業,廣州在這三大領域具備優勢,應盡快結合自身產業結構特征,大力扶持智能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對經濟增長有突出貢獻的智慧城市產業發展,將城市化和產業化同步協同發展,實現高水平的“產城融合”。
以綠色技術支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綠色智慧城市將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和創新路徑,這不是城市單一區位或者城市內單一行業、產業或產品的優化,而是城市生產方式和生活活動、消費模式發生根本變革的產物,是人類對城市發展理論的不斷探索和智能技術發展的結果。
隨著遙感技術、軟件、網絡等關鍵技術的迅猛發展,伴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轉型趨勢,智慧城市的建設將進入與可持續發展共生的一個新發展階段。為此,廣州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應以生態原理和人文理想為基礎和原則,將城市中的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社會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連接起來,建立高效、和諧、健康、人文、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努力實現個人、自然、社會、經濟、科技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改造城市居民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
倡導更為健康、高效的城市生活理念,通過節能技術、新能源方案、信息化平臺、智能數據處理系統、新材料科技等各類科學技術的應用,全面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和運營系統,創建人文環境和諧、生活品質高端、生態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