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常能在美國科幻大片中看到這樣的片段——主角戴上一款眼鏡,眼前所有的實體設備便都能顯示出對應的數據,只需在空中用手指滑動點按,就能隨心所欲地選擇和操控。
如今,這樣的場景已經真正落地。在一些先進的數字化工廠里,工人佩戴AR眼鏡走進車間,即可對關鍵設備進行檢查。在工人眼中,虛擬數據被疊加在物理實體之上,并顯示出不同的顏色,比如綠色的數據是正常,紅色的數據是告警。當工人想對設備進行運維時,眼鏡里又可直接看到相應的操作指南。
雖然類似的應用并未完全普及,但這種科幻照進現實的過程,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年來工業數字化轉型的成果。隨著業界對數字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市場也一直在不斷升級迭代。
作為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領軍者,西門子在近日舉行的“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2022新春媒體交流會”上,與包括物聯網智庫在內的與會媒體分享了過去一年的成果,展望了未來一年的規劃,還聊了聊其在推進數字化方面的切身感悟。
回望幾年前,以工業4.0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仍處于理論層面,并且有眾多學派在爭論工業4.0的場景與應用。但經過數年的大浪淘沙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拋棄對那些高大上概念的糾結,轉而回歸工業的本質,即提質、降本、增效。
基于此,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西門子大中華區數字化工業集團總經理王海濱對當下的產業發展階段給出了自己的判斷:“我覺得爭論已近乎告一段落,因為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之下,業內已形成了高度共識,對于人類工業活動背后的邏輯認知也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并且能夠把這些邏輯認知用數學的語言表達出來,以便于計算機幫助我們做決策。”
換言之,數字化轉型實踐和探索的本質,就是基于對工業場景運營背后邏輯深刻、清晰的認知,然后把它們以數字語言表達并建立數字模型,最終以更高效的運算能力協助企業客戶進行決策。數字化轉型需要以數據驅動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設備維護、客戶服務等全價值鏈。
過去,工廠里只有5%的決策是由設備的自動化自行決定的,仍有95%還需以人工的形式進行。站在另一個角度,這也為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而西門子致力于協助企業的工廠運營變得更自動化,更智能化,最重要的是幫助企業完成覆蓋工廠全價值鏈的決策制定。
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沖壓設備的個頭大、價格貴,這意味著備件的準備和設備的維修都比較耗時耗力,甚至嚴重影響整體生產節拍。如果能在故障發生之前或稍有征兆時就提前處理,避免非計劃停機,顯然可以有效保障工廠穩定、高效地生產,并降低運維成本。
“預測性維護”可以助力企業減少非計劃停機,降低運維成本并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借此建立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來自西門子數字化工業集團客戶服務事業部、西門子中國研究院與北京奔馳的專家團隊,攜手為北京奔馳沖壓車間產線打造了壓機智能預測性維護系統,實現了基于設備運行數據(尤其是振動數據)分析的預測性維護。得益于該系統,北京奔馳能夠借助該系統實時收集設備運行信息,預知關鍵設備的潛在風險,從而科學地制定最優維護計劃,幫助工作人員高效安排運維工作。
北京奔馳智能制造車間
前不久,《“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重磅發布,可以說是為中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70%以上制造業企業要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從頂層政策中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轉型升級的規模化開始加速,數字化創新模式正從一家企業的單點突破走向生態間的融合共振。
新的時代背景下,也對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門子認為,行業與行業、組織與組織之間數字化能力及需求的差異性正在日漸凸顯,數字化轉型場景也更為精細復雜,對技術、咨詢、集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西門子需要強化本地價值鏈,與更多中國企業構建一種突破傳統商業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應該是更深層次的連接,是彼此互融和價值共生,這就是所謂的“數字化創新共同體”。
有“亞洲日用玻璃大王”之稱的廣東華興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華興玻璃)近年來開始探尋數字化轉型之路。自2019年4月起,西門子就與華興玻璃共同調研、評估、梳理、討論,量身打造出了一條數字化轉型的專有路徑。目前,華興玻璃的首家數字化燈塔工廠一期已于去年年底成功上線,未來西門子還將幫助其遍布全國的16家工廠進行數字化改造。
華興玻璃產線
此外,西門子為太古可口可樂量身打造的制造信息系統(MIS)也在其杭州的數字化生產線成功實施,可實現實現工廠的智能化管理、科學化決策和標準化流程。未來,MIS系統還將被推廣至太古可口可樂在中國內地的18家工廠、近100條生產線中,降本增效成果將相當于每年增加約5. 5億罐可口可樂系列產品供應。
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大、中、小企業都在行動,尤其是占據中國工業企業數量90%以上的中小企業,正擔當著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的主力軍。
面對不同類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西門子提供的是“豐儉由人”的解決方案,王海濱對此表示:“從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到交付、服務,大企業的價值鏈往往比中小企業更完整,因此針對大型企業討論的往往是端到端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而中小企業規模更小,可能就是一個加工廠或車間,甚至是幾個人的作坊,在過去主要依靠工廠工人、經理做決策,當下中小企業依然可以乘著數字化的東風,高性價比地借助計算機收集數據、形成算法來輔助他們做運營決策。”
但不可忽視的事實是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技術、人才、資金的三大挑戰,其數字化轉型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王海濱建議:“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應以細分場景、具體產線等為主要切入點,可以優先考慮局部的軟、硬件結合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結合工業互聯網和邊緣側的算力資源,實現輕量級的運維管理,解決場景級應用的痛點,短期相對較小的投入,給企業帶來在單點應用上優化,產生可量化的價值。”
就在今年1月初,西門子首個多觸點、跨渠道數字化服務平臺“數字化客戶之旅”正式上線。這個平臺可以更好地幫助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高效開啟數字化之旅。這一平臺將支持用戶一站式觸達西門子賦能千行百業的洞察與實踐、數萬種工業產品及解決方案以及25年來西門子工業技術支持中心的深厚積淀,滿足學習、交易和服務等多重需求。
此外,中小企業需要探索數字化轉型新模式,如依托政府或產業集群等上下游產業鏈的聯動,共創輕量化、低成本、標準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西門子近年來持續與廣東中山、四川成都、浙江臺州等地政府合作建立創新與賦能中心,整合資源,服務地方產業集群,充分發揮在全球工業自動化和數字化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專長,有效推動當地中小企業數字化升級,并為當地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培養大量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
結語
在被問及如何看待最近爆火的“產業元宇宙”等概念時,王海濱表示:“其實原來在沒發明或者沒創造‘元宇宙’這個詞之前,西門子一直在做的‘數字孿生’就和元宇宙有異曲同工的妙意。至于會不會在此領域有所布局,我覺得西門子還是很矜持的,盡管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火爆,但我們并沒有跟風而上。”
這個回答完全在筆者的意料之中,畢竟歷史已經證明了——不炒作概念,踏踏實實做事,數字化轉型才能真正回歸價值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