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平臺的現狀:有人吃肉,有人喝粥,但更多的人還在堅持摸索方向。
去年底美國物聯網公司Samsara于紐交所公開上市,以物聯網平臺為核心產品,通過滿足各傳統行業商用車隊對運營效率和安全管理的需求,Samsara上市初期市值一度達到140多億美元,被認為鼓舞了物聯網市場投資熱情。
相關聯的,在物聯傳媒此后發布的《 中國物聯網公司能夠復刻美企Samsara的成功嗎? 》一文中,將國內知名的物流產業連接平臺G7與Samsara進行分析對比。也就在2月15日,G7宣布已完成2億美元融資,由摯信資本、國投招商等機構領投,原有股東參與跟投。
但這兩條消息只是物聯網平臺產業的一類現象。
昨日晚間,媒體稱用戶收到云計算上市企業UCloud通知:
“ 因產品運營調整,物聯網UIoT公有云計劃在2022年3月31日0時下線,建立您在收到信息后盡快到控制臺確認并完成遷移,下線后所有數據都不再保留,感謝大家對UCloud的關注和支持?!?/p>
從UCloud目前官網產品信息可見,公司仍然在列的物聯網相關產品為三類:
1. 物聯網平臺系統套件UIoT Stack:是集物聯網通信平臺、邊緣網關(含子設備驅動)、直連設備SDK等功能為一體的完整物聯網解決方案平臺產品,可私有化部署在任意IaaS上。
2. 物聯網通信云平臺UIoT Core:為終端設備提供安全可靠的連接通信能力。向下連接海量終端設備,支撐數據采集上云;向上提供云端API,指令數據通過API調用下發至終端設備端。通信云平臺核心功能包括功能定義、設備影子、規則引擎等服務。
3. 物聯網邊緣網關UIoT Edge:是UIoT Core在邊緣端的延伸。UIoT Edge可以實現子設備的數據采集,數據的解析、清洗、加工、聚合、緩存,現場實時控制,本地場景聯動,邊云協同等。
關于此次關停的“物聯網UIoT公有云”這一產品并未在此前宣傳中直接找到,但從關鍵字樣“公有云”來看,結合非頭部玩家在公有云領域硬拼市場份額的時代已經結束的現實,參照美團云、蘇寧云、萬達云早就關閉服務及時止損,就能自然想象出,一定會有企業在運營過程中關閉一些不賺錢的業務,包括物聯網公有云服務。
對于2020年初以“中國云計算第一股”身份上市的優刻得UCloud來說,在切身體會了公有云IaaS+PaaS市場巨頭環伺,股價持續下跌的殘酷現實后,或許也越發覺得物聯網公有云業務盈利能力堪憂,便只能“壯士斷腕”。
但這意味著行業也就到這了嗎?
圖源:東方財富
根據物聯網研究機構IoT Analytics自2015年來的跟蹤研究,2015年全球范圍內的物聯網平臺企業為260家,2017年為450家,2019年為620家,但是在最新2021年的調研結果中,全球物聯網平臺企業首次降低到了613家,盡管這時物聯網平臺市場規模仍在大幅增長。
圖片來源:IoT Analytics
按照IoT Analytics的調研數據,在613家物聯網平臺中,58% 提供應用管理和支持能力,43% 提供數據管理能力,35% 提供設備管理能力,而 提供物聯網通信管理能力(7%)或IaaS(3%)的物聯網平臺則越來越少。
與此類似地,物聯傳媒在早前的分析中提到了3點:
1. 從平臺自身角度:市場發展階段不同,對平臺的要求更加豐富
直白地說,通用泛物聯網平臺具有“底層計算資源能力突出、平臺開放程度更高、C端運營更有經驗”的優勢;并且早期基于品牌效應,以及處于市場教育階段,產業界自然對這類平臺的動向抱有非常高的關注。
但隨著市場的發展,物聯網設備連接基本不是大問題了, 如何實現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如何利用數據分析為業務帶來實質好處才是最關鍵的。再加上疫情影響還在持續,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仍在增長,此時正是行業智能化升級最集中展現的階段。
在機會面前,通用泛物聯網平臺暴露出對傳統行業的知識與痛點理解不深的問題,讓他們的優勢也不再那么明顯。
2. 從競爭對手角度:細分領域平臺有不斷積累的優勢
物聯網產業鏈上, 每一個垂直行業都要求深厚的經驗和技術積累,因此很難“一家獨大”,廠商間多以生態融合為主要方針。
也就是說,To B方向的細分領域物聯網平臺很少擔心“如果BAT來搶你的飯碗該怎么辦”,借助于深知行業痛點、扎根行業的縱深定位,以及了解行業know-how、了解進一步使用生產或運營數據的方法等優勢,此消彼長,這類平臺有更大機會獲得客戶的信任,或是成為通用物聯網平臺的合作伙伴,共同為行業客戶提供服務。
3. 從客戶角度:傳統企業的決策趨向理性
過去有段時間,產業內對智慧項目存在不少盲目投資的情況,常常重建設輕運營,堆疊了大批新興技術、智能設備,打造出來的智慧系統卻無人使用、束之高閣,很多項目最終都變成了政績工程或面子工程,項目回報率低到塵埃。
如今隨著觀念的轉變和成熟,也做了很多試錯,企業領導層逐漸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并不追求所謂“高大上”的表面功夫,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公司可以立即替換體驗新東西不一樣,因為有很多過去存在的設備或系統、很多的歷史包袱,總歸是要規劃完善,分布實施。
在這種形勢下,無論是通用型還是垂直行業型物聯網平臺,都是要憑借為客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去脫穎而出的。當客戶與企業都走向務實,標桿案例的建設越發重要,而不能簡單依靠一套平臺軟件產品。
物聯網平臺市場依然有很大的活力
在Gartner 2019年發布的物聯網技術成熟度曲線中, 物聯網平臺正處于泡沫化的低谷期,在這個階段將孕育出成功且能存活的經營模式,整個階段預估需要 5-10年。
但現階段的物聯網平臺市場并非沒有活力。
甚至中國物聯網平臺市場與上文IoT Analytics報告整體結論并不完全匹配,至少從平臺數量來說, 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的物聯網平臺數量正在增加而不是減少。
原因是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時代,國內物聯網廠商的機會窗口逐漸打開。并且從核心驅動來看,考慮到物聯網平臺最核心的定義:推動物聯網大規模連接的基礎軟件,促進IoT項目規模落地的關鍵基礎框架。
尤其2018年以來宣布投入做物聯網平臺的公司顯著增多,這是因為當物聯網成為新的時代機會時,企業決策者對物聯網的考慮必然包含投入產出比的問題。而 物聯網平臺的價值,體現在能夠將分散化、碎片化的物聯網應用集中管理,并且在調整方向時具備更大的靈活性,比如切入到政策鼓勵的工業互聯網領域,或跟隨智慧空間產業的增長而發展。
換句話說,雖然物聯網平臺在業務發展上強調扎根垂直細分領域,但從產品性質來說,并不局限于單一場景。因此平臺類型廠商往往具有快速切入熱門領域的能力。
更何況,物聯網平臺是獲取物聯網數據價值的關鍵手段,是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的必備工具,這自然持續引來產業鏈上各類型企業的關注。
每一次“關?!苯o行業帶來哪些思考?
在之前物聯傳媒針對行業的分析中,簡單羅列了需要廠商考慮的幾點問題:
市場定位問題 | 找到合適的需求,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 |
資金問題 | 確保足夠的融資能力與盈利能力 |
產品問題 | 在合適的時機將對行業有足夠理解的產品推向市場 |
運營問題 | 確立平臺的收費模式,做好市場營銷 |
監管問題 | 遵守法律法規,完成各項資質認證 |
團隊問題 | 維護團隊內部關系、創始人與投資人的關系等 |
競爭問題 | 維護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強生態協作 |
另外,即便把企業定位等問題想清楚了,物聯網碎片化、分散化的特點本身就給平臺發展帶來很大挑戰:比如我們理想的物聯網平臺,具有海量連接、高可用、高復制、平臺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特性;但實際建設下來,物聯網平臺卻總是連接規模有限、項目定制化程度高、標準化程度不足……關于物聯網平臺何時盈利,也總是被認為需要較長的時間積累,需要持續性地投入。
但正如行業里認為的,變幻莫測的時代里,向“新”可能是追風,向“舊”可能是倒退。市場空間大,格局未定之時,“變”總是比“不變”要好的。
目前中國物聯網市場上依然在涌現出眾多的平臺型玩家,他們相信物聯網真正的價值在于場景,在于數據,而為了獲得場景里的數據價值,并沒有辦法避開平臺。
至于隨著產業往后發展,平臺究竟會帶來多大程度的更高利潤、更高價值,進來的人們大多抱有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