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最近俄烏軍事沖突局勢走向,以及烏克蘭境內熱點戰區情況,《環球日報》最近從中國商業化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感衛星數據服務商@天儀研究院搞來了不少“事實”,讓該悲傷的悲傷,該打臉的打臉。
最近,世界不太和平。
俄羅斯和烏克蘭熱戰的硝煙騰空而起,有人失去了家園,有人被迫流亡,有人持槍抵抗,有人血灑戰場……
更可怕的是,戰爭的持續,情報、流言、謊話、真相,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一時之間實在難以分辨,更添加了一絲恐慌。
為了還原戰事發展的情況,中國“天眼”悄悄來幫了忙。
針對最近俄烏軍事沖突局勢走向,以及烏克蘭境內熱點戰區情況,《環球日報》最近從中國商業化合成孔徑雷達(SAR)遙感衛星數據服務商@天儀研究院搞來了不少“事實”,讓該悲傷的悲傷,該打臉的打臉。
搞清了世界最后一架“大飛機”是否“健在”
2月27日,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稱,安-225重型運輸機在俄烏交火中被波及,然而隨后俄羅斯方面就否認了這一說法,一時間關于“大飛機”的情況是眾說紛壇、難以辨析。
為啥大家會這么關心一架飛機呢?
其實這架代號為安-225的大型運輸機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制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體型和起飛重量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從1988年完成出廠算起,在至今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都沒有誕生出一架能與之相比的飛機。
按照最初的計劃,為運輸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和其他火箭設備,當時的目標是要制造兩架這樣的飛機,但由于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經濟衰敗嚴重,最終只成就了這一根“獨苗兒”,而它也成了當今世界上唯一一架“全球最大飛機”。
但可惜的是,根據天儀研究院研發的“海絲一號”SAR衛星于當地時間2月28日中午12點47分,成功獲取的烏克蘭基輔安東諾夫霍斯托梅爾機場SAR衛星影像來看,隨著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政治摩擦最終演變為熱戰,這架大飛機很有可能已經在戰火中被殃及,被迫退出歷史的舞臺。
據該公司研究人員的分析和研判,用于停放安-225運輸機的機棚表面原本應該“光滑發亮”,而目前看來卻出現了多塊散射增強區,這意味著機棚已經受到嚴重損傷。
另外,圖像中機棚水泥道路地面也出現大量反光區,研究人員認為,很可能是機棚遇襲后散落的大型金屬件,這跟此前網上流傳出機棚內正在著火的圖像相互佐證,極大可能表示停放其中的安-225確實已經情況不妙了。
“大飛機”的毀滅,傷透了多少航天愛好者的心呢?
俄烏兩國開戰不久,國外網絡上就流傳出一則烏克蘭一水庫大壩被炸毀的消息。
開始時,消息稱“為阻礙突入烏克蘭哈爾科夫地區俄軍的前進步伐,烏克蘭軍方炸毀了位于哈爾科夫市東部的佩切尼吉水庫大壩”。然而沒過多久,消息又反過來了,換成了這座大壩其實是俄軍炸毀的。
眾所周知,一座大壩被炸毀,受傷的就只是下游的百姓。所以一時間,大壩究竟毀于誰手在網絡上竟成了爭執不下的焦點。
2月26日,還是“海絲一號”SAR衛星,還是熟悉的“黑白照片”,揭開了事情的真相,只是爭執雙方要尬住了……因為,水庫大壩連一塊磚都沒掉。
經衛星影像判斷,位于烏克蘭哈爾科夫以東50公里處佩切尼吉附近的北頓涅茨克河上的水庫大壩依舊完好,水庫下游未見受水災區域。
感情鬧了半天鬧了一個寂寞。
除了以上事件以外,“海絲一號”SAR衛星從俄烏軍事沖突開始就沒閑著。
2月24日,這顆衛星就發來了基輔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哈爾科夫機場、梅利托波爾空軍基地以及敖德薩港等烏克蘭境內要塞和碼頭的高清衛星影像。
基輔鮑里斯波爾國際機場
哈爾科夫機場
梅利托波爾空軍基地
敖德薩港
也就是這些圖像,幫助處于戰爭外的我們還原了戰事真相,解讀了沖突走向。
不過這樣一顆“勤勤懇懇”的衛星,卻難以讓人買賬。為啥呢?因為拍的圖像不夠鮮亮,普通人根本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用一位網友的說法:“這圖像都勾不起我多看一眼的欲望”。
反過來再看看美國衛星拍攝的畫面,下面這幅來自前美國宇航局(NASA)科學家創立的星球實驗室(Planet)遙感衛星拍攝到的烏克蘭哈爾科夫市外的楚胡伊夫空軍基地,由于收到俄羅斯“快遞”,機場升起了一縷黑煙……
烏克蘭哈爾科夫市外的楚胡伊夫空軍基地
尼古拉耶夫軍用機場
接下來是美國另一家航天科技公司Maxar的衛星拍攝到的圖像。
距離波蘭邊境只有16公里的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市
烏克蘭邊境以東約10公里的地方
楚胡伊夫空軍基地
如果僅從感官上來看,任誰都會選擇美國衛星拍攝的彩色照片,飛機、草木、房屋、道路、水庫,全部用肉眼就能看到,色彩分明。
不過千萬別拿這個就來做簡單的對比,這樣的圖像其實我國的吉林一號就能拍出來,道理都一樣,主要依靠的是可見光全色技術拍攝。
“海絲一號”則不然,這顆衛星由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科第三十八所聯合研制,在2020年,由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送入預定軌道,它的主要拍攝手段是依靠雷達波技術實現的。
仔細看,“海絲一號”發回來的很多圖像是在晚上拍攝的,這時的地面幾乎一片漆黑,對于光學成像的衛星來說就“抓瞎”了。
另外比如碰到多云天氣、大霧天氣,可見光被阻擋了的情況,光學成像的遙感衛星也難以發揮作用。
更重要的是,學過物理的大家都知道,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中人眼所能看到的一部分,不同波段的電磁波都有不同的能力。雷達就是為了彌補光學成像不足的一種手段。
因此,被調侃的“海絲一號”SAR遙感衛星,不僅不會受到天氣、光照的限制,還能全天候的對地觀測,甚至對地表和物體都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所以,“海絲一號”也給自己正個名,其實不用在意照片成像,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重要的是內容解讀,你說不是嗎?
——這是一次元宇宙時代的信息戰——
參考資料:
1.《中國衛星傳回圖像顯示安-225運輸機情況不妙》,環球時報
2.《獨家!中國衛星拍攝俄烏熱點戰區照片公布》,環球時報
3.《烏克蘭一水庫大壩在俄烏沖突中被炸毀?中國衛星已經過去看完了》,環球時報
4.《差距大?中外衛星拍俄烏戰區:中國是黑白照片,為何國外是彩照?》,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