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奔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深化,獨木難成林,無論企業還是渠道體系,都要順應市場需求變化與技術升級趨勢,不斷擴大生態圈,加速構建數字生態。
隨著AIoT邁入產業增長期,加之新冠疫情突發所帶來的種種考驗,“數字化轉型”這個詞仿佛迅速一躍站在了鎂光燈下,成為各大展會、論壇的“座上賓”。
對以制造業為首的、最早一批踏上轉型升級征程的先頭軍而言,業內普遍已經完成了最初級的設備網絡化、數據可視化以及業務上云等一系列數字化轉型舉措。那些已經完成了業務升級的企業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利用數字化手段解決實際生產痛點、降本增效,還在觀望轉型趨勢的企業也在持續挖掘深層需求。
“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躍遷、觸及企業核心業務,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搞清楚兩件事:
一是什么是數字化轉型?
二是自身轉型需求是什么?
本篇文章嘗試通過最早啟動轉型升級的工業實踐來探尋答案。
深挖數字化轉型本質
幾年前,以工業4.0為代表的數字化轉型仍處于理論層面,經過數年的大浪淘沙后,越來越多的企業轉而回歸工業的本質,即提質、降本、增效。
從“概念糾結期”到“價值追求期”的跨越看似一盆“冷水”,潑向那些飄在空中的數字化轉型口號,實則是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摸索后,企業對于工業生產背后的邏輯理解得更加透徹,從而更加明確該如何基于這套邏輯應用數字化技術,而非生拉硬套其他工廠的落地解決方案。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工業數字化轉型就是基于對工業場景運營背后邏輯深刻、清晰的認知,然后把它們以數字語言表達并建立數字模型,最終以更高效的運算能力協助企業客戶進行決策。數字化轉型需要以數據驅動產品研發、生產制造、設備維護、客戶服務等全價值鏈。
2021年12月28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轉型升級成效顯著,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從頂層政策中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已進入全面深化階段,轉型升級的規模化開始加速,數字化創新模式正從一家企業的單點突破走向產業生態的融合共振。
這一轉變無疑也將對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專業水平高,以應對細分領域的精細化需求;另一方面是要開放、融合,構建產業互聯的數字化生態。
數字化轉型落地之初,企業普遍聚焦內部生產體系與經營管理的信息化,進而將目光轉向了工廠的生產線,通過引入智能傳感器/控制器、MES等進行工廠數字化升級,極大地提升了產線效率,但隨之而來的便是供應鏈在重壓之下暴露的積累不足、供應周期長、柔性差等一系列痛點。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產業數字化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打通“產—供—銷”全產業鏈的重要性,“產業互聯”便成為了工廠業務升級之后的更深層次轉型需求。
基于多年的制造業服務經驗,美云智數CEO余海峰表示,“有實力的制造企業正在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手段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縮短交期、改善品質,以突破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向中高端制造業轉型。”
以光伏行業頭部企業隆基股份的數字化轉型為例——隨著光伏技術創新與度電成本持續下降,加之全球合力推進“雙碳”建設,光伏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作為市值千億的行業領頭羊,隆基股份準確地抓住了數字化轉型機遇,通過智能制造平臺,以精益化、自動化、數字化為基準,不僅實現了生產制造的自動化與數字化,更是將公司的“銷-產-供-服”產業鏈全面打通。
具體而言,自2019年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后,隆基股份基于美云智數的工業仿真、數字化采購、數字化質量管理等數字化解決方案,針對其制造端,實現了標準統一的透明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生產;針對其供應鏈,實現了供需智能化、訂單可視化、計劃一體化、決策數字化,用數據拉通產供銷業務流程,優化資源配置。
據悉,通過企業全價值鏈數字化的持續建設,隆基股份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數字制造的轉型,大供應鏈數字提效顯著:人均制造效率提升超過10%、物料交付周期提升68%、物料庫存呆滯減少57%、生產管理效率提升超過50%、WIP(在制品)周轉時間縮短57%、全品類全流程供應鏈實時聯動在線,拉動9000多家供應商。
縱覽隆基股份數字化轉型成果數據,其背后是一個完整的產業互聯生態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B.P 商業伙伴創始人兼總裁國秀娟曾這樣描述產業互聯的數字生態——每家企業都可能存在短板,但在構建數字生態時,所有企業都會拿出自己的長板來參與其中,所以數字生態是“長板木桶”。
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產業互聯生態貫穿“供產銷”全產業鏈,很難有一家企業能夠大而全的覆蓋所有專業知識,所以就要求生態企業專注自己的“長板”,擴充長板邊界,充盈生態。而這也與美云智數日前舉辦的渠道生態融合大會的主題不謀而合,即“有界有為,共創共贏”。
“有界”是指美云智數持續深耕自身具備優勢的領域,“有為”是指在優勢領域輸出最有價值的精品解決方案,“共創共贏”則無需贅述,是指與業內同樣具備深厚專業能力的企業合作,為用戶提供完整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美云智數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智造和產業互聯的軟件/云服務供應商,以“數字化落地+數字工廠建設”能力為底座,成就產業互聯。而在另一方面,產業互聯的數字生態合作模式,也恰恰打破了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賦能邊界。
以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鐵騎力士的數字化轉型為例——鐵騎力士集團于2020年3月啟動了“533數字化項目”,通過建設研發、營銷、供應鏈、財務、人力資源五大平臺,推行產業鏈協同、全價值鏈拉通、經營透明三大變革。
早在2016年,鐵騎力士便與MTC麥匯集團達成合作,實現了飼料板塊的SAP項目轉型;2019年,鐵騎力士決定進行全集團的信息化改造,但這個億級項目其實已超出了麥匯集團的賦能邊界,所以選擇與美云智數攜手,以各自的“長板”共同服務鐵騎力士,從而便有了“533數字化項目”,在18個月的時間內將一個大型集團公司內的幾十套系統重組,打造集團級的標準和語言,拉通業務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美云智數在農牧行業的首個全價值鏈項目,其依托美的集團在數字化演進過程中沉淀出的轉型方法論,可以為畜牧行業提供大量的制造業知識經驗、軟件、硬件、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是美云智數打通工業與農業數字化賦能邊界的重要探索,更進一步體現了產業互聯生態的特殊意義。
“產業互聯網是下一站,工業軟件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核心。”這是余海峰在深入觀察產業趨勢后作出的判斷,產業互聯網發展形態之下,企業必須將內部獨立的工業軟件銜接起來,實現研發端到制造端的全業務流程集成和貫通,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采購、物流、供應鏈等業務系統的集成與協同。
在此背景下,美云智數在渠道生態大會上亮相了五大核心重磅產品,涵蓋數字化制造、數字化采購供應鏈、工業仿真、業權一體、數字企劃等領域,并打造具有現代工業時代屬性的技術底座和中臺,以“雙金字塔”模式閉環驅動產品成長,與渠道共同創新產品,打造融合解決方案,建立合作共贏的渠道開放生態。
余海峰表示,市場呼喚帶“靈魂”的工業軟件,數字化轉型產業呼吁具備專業能力、能夠融入產業互聯生態的解決方案。基于此,美云智數開放六大伙伴合作模式,涵蓋商機探索、產品代理、咨詢服務、方案融合、技術共創、交付服務,預計到2022年底,招募1000+渠道生態伙伴,構建數字生態;向20000+目標企業推廣、普及數字化轉型經驗。
據預測,2022年超過50%的中國經濟將建立在數字化的基礎上或受到數字化的影響。面對奔涌而來的數字化浪潮,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深化,獨木難成林,無論企業還是渠道體系,都要順應市場需求變化與技術升級趨勢,不斷擴大生態圈,加速構建數字生態。如何快速打開增長的空間?將是未來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