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紅星新聞聯合騰訊新聞、新浪微博、成都發布、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成都市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發起“城勢而上”線上高端論壇第二季,17位來自國內頂級智庫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4場“線上+線下”主題論壇中展開對話、分享觀點,探討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結合的公園城市奮進之路。
3月9日,論壇圍繞“公園城市如何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展開最后一場對話。
騰訊研究院(未來城市)資深專家、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王鵬以《從公園城市到未來城市》為題在論壇中進行分享。在他看來,未來城市的治理要善用“運營”思路,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用市場化的方式,解決城市的痛點難題。
王鵬
紅星新聞:2022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其中提出,示范區要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那么在您看來,公園城市示范區,應該如何示范、從哪些方向示范?
王鵬:公園城市不能簡單的理解為簡單的城市形態,或者城市和公園的簡單結合。它其實是用“公園”這樣一個易于理解的概念,把未來城市的各種特征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
工業城市會用公園綠地對城市功能區進行分隔,這種情況下,城市中的每一塊用地,都是一種固定的性質。而未來城市的空間會變得更加的復雜和豐富,社會空間、信息空間都會疊加到了實體空間上面。信息空間承載了很多的新的計算連接的能力,于是實體空間和社會空間會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組合。
因而未來城市的功能和人的行為,其實不再需要和特定的功能用地緊密耦合。未來生活、工作、游憩這些行為和空間會高度混合,乃至于融為一體,而不必再分這個地塊是居住用地,那個地塊是工作用地。那將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和生活方式。
城市里面的用地功能空間也會變得更加小型化、混合化、彈性化,最終可能會變成功能用地鑲嵌在生態空間里,成為大公園本底下的一些小斑塊,比如說成都平原上的林盤,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符合未來城市空間特征的一種形態。
與此同時,城市的基礎設施體系也會有相應的變化。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未來,與行人更加友好的自動駕駛可能會變成新的主流出行方式。
那么綠地系統、慢行系統就會非常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未來的城市綠地不僅不會是邊緣化的存在,甚至會形成城市新的發展軸。
由此可見,公園城市會引領整個經濟社會運行方式的完整變化。這就需要非常多的試驗和落地的示范。
紅星新聞:公園城市必然是更加智慧的。城市的智慧治理當前擁有哪些重要的發展趨勢,又有哪些需要突破的關鍵呢?
王鵬: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其實至少在前面10年里,國內城市在智慧城市的探索中,主要還是圍繞一些基本的政務信息化在進行。城市運行的數字化,也主要是聚焦于提高政府的辦公效率。
當然,后期各大城市紛紛開始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探索。為了提升城市綜合管理、綜合服務的能力,許多城市通過數據的匯聚和打通,紛紛實現了“只跑一次”、“一網通辦”,這都是從信息化到智能化演進的一個過程。但是距離智慧化,其實還是非常遙遠的。
對于當前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新趨勢,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是表面化的需求,深層次的解決。信息化建設的很多現實中的困難,其實根源是傳統的工作方式和組織流程。所以說信息化建設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用新技術、新理念,重新再造流程。
第二,是碎片化的需求,系統化的解決。數字政府常被叫做數字孤島,如果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各部門都從自己碎片化的需求出發,那么只會加劇這種趨勢。這就需要有整體系統的高度,將數據的采集、應用、共享等環節統籌起來。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設大數據管理部門,其實就是希望除了匯聚數據、打通數據之外,通過信息化手段去實現政府、企業、市民之間的充分溝通與協作。協作是解決很多問題的關鍵。
第三,是運營化的需求,用市場化的思維去解決。在信息技術的作用下,很多原本由政府投資或者補貼的城市基礎設施,可以以較低成本自主運行,甚至可以以市場化的方式讓企業主體去運行。這個時候政府的角色就改變了,會變成一個基于數據的監管者,以及規則的制定者。
未來在公園城市的探索中,成都也在這些領域先行先試,探索更多的新的模式、場景。
紅星新聞:您曾經提到過以人為本是智慧治理的核心價值導向,全民參與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那么在探索智慧治理的過程當中,應該如何去推動共建共享,讓多元主體參與進來?
王鵬:這既是公園城市建設的一個要求,也是智慧城市建設成功的一個關鍵。
在運營和管理分離的大趨勢作用下,政府、企業、市民三者的關系需要重新去梳理,他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會共同奔向智慧城市的目標。
以城市更新為例,隨著城市發展進入存量階段,老城區和社區的整治提升成為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主體,這里面就有大量的數字技術可以去發揮作用的市場空間。城市更新、老舊社區改造等等這些投資規模非常大,政府不可能去包辦所有的投資和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這個是一個特別需要靠市場化模式實現可持續運營的領域。
例如停車場這類空間運營場景,就是比較簡單的容易實現市場化運營的場景。但實際上還有非常多的新場景需要企業多去介入,幫助政府、市民去解決問題,比如老舊社區的節能、社區養老等等。
更深一步來說,如果說把空間規劃設計、智慧治理這二者結合起來,把社區中零散的閑置空間,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一體化的設計、規模化的改造、自動化的運維、共享化的運營,那么它就可以去補充我們城市和社區的公共服務體系。然后再加上一些金融工具的靈活運用,這種運營會實現整體的資金平衡甚至盈利。
這就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種新的運營模式。其實許多城市的政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不能靠單一投資建設,而是要聚焦于可持續運營。
運營,就是要靠市場化的機制去引導企業和市民共同參與城市的創新,以市場化的方式去解決城市的痛點難題。它會讓各類功能場景形成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模式,也會為未來市民、企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城市治理提供平臺。
紅星新聞:騰訊“企鵝島”項目的智慧探索,有沒有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王鵬:項目的建成還要很多年之后,我們現在還在早期研究的階段。這種嘗試其實就是在探索一種未來城市的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方式、運行方式。
我們會把數字化的能力作為所有系統的中心環節去改造。比如說能源系統,我們當然會響應低碳的要求,在供給方面,會用大量的光伏、風電去解決電力的供給問題;另一方面我們要建設能源互聯網這樣一種形式,去匹配能源的供需。
可再生能源實際上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我們會通過數字技術去削峰填谷,讓一天的24小時里面能源處于穩定供給。包括每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也會變成一個儲能的設備。它既是一個需要充電運行的交通車輛,但它不運行的時候,也能變成一個電池去儲能,甚至去反哺電網。
所以在我們的預想中,整個的城市的運行會變成一個由數據和信息技術驅動的系統,以此提高整個城市的運行效率。當然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感受,讓人們不論有什么需求,技術和數據都可以把相應的服務匹配到我們的需求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