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由中國一冶承建的北辰東道道路、綜合管廊及附屬工程PPP項目上,一個憨態可掬的“大白”機器人正在地下綜合管廊里“巡邏”。這一項目正處于緊鑼密鼓的收尾階段,軟件和硬件的智能化調試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作為天津市重點工程及民生工程,北辰東道道路、綜合管廊及附屬工程PPP項目主要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北辰東道、綜合管廊和監控中心,目前監控中心已經投用,道路和管廊建設都在沖刺階段。”中國一冶北辰管廊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綜合管廊西起京津唐高速公路東側,東至津圍公路,全長4.72公里,管廊寬13米、高4.3米,包含電力艙、綜合艙、熱力艙3個艙,容納電力、給水、中水、通信、熱力等管線。眼下,管廊智能運行系統已經開始聯動調試。
那么,管廊為何要“請”來機器人呢?城市綜合管廊是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鋪設市政公用管線的公用設施,更是智慧城市的“大動脈”。但是地下管廊短則幾公里,長則數十公里,巡檢人員不可能完全實時掌握地下管廊運行工況。因此,可靠穩定的機器人就成了守護管廊安全運行的最佳“人”選。
“我們的機器人一共有2臺,是為管廊巡檢專門定制的,主要負責管廊內電力艙的日常巡護。”硬件工程師趙紅洲指著身高一米多的“大白”機器人介紹:“它的兩個‘眼睛’一個是紅外攝像頭,可以采集設備溫度;一個是普通攝像頭,用于拍照;兩只‘耳朵’一個是拾音器,當設備出現異響時可以采集聲音,另一個是拍照時需要的補光燈。胸前的圓形設備是定位系統,和掃地機器人類似,能通過掃描空間的整體布局來判斷自己的位置。”
趙紅洲進一步解釋,工程師會在機器人出發前就為它設定好巡檢路線,日常巡檢通常是2臺機器人從管廊兩側同時向中間出發,到達管廊中間位置時再各自返回,往返大概需要3個小時。
那么,機器人采集到的信息或者發現了問題,又將上傳到哪里?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跟隨趙紅洲來到了該項目的監控中心,此時,軟件開發經理梁霞和其他工作人員正緊盯著電腦上的智慧管廊統一管理平臺系統。在機器人等各類硬件的幫助下,此時的屏幕上,可實時查看管廊里的真實情況,設備名稱、編號、狀態等信息一應俱全。梁霞表示,一旦哪個設備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報警并顯示原因。工作人員能夠及時處理。
據了解,北辰管廊項目計劃于今年6月全面完工,投用后將成為我市首個正式運行的智慧綜合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