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這個概念曾經火過一段時間,但后來就很少進入產業模式討論中了,因為人們發現互聯網和產業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組合排列關系,而是基于產業特性引入互聯網這個信息化工具,來提高本產業的生產、流通效率。
所以我更喜歡“xx產業+互聯網”這種說法,比如農業+互聯網,農業是基礎,互聯網是工具,提高效率的工具。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農業已經伴隨著人類社會存在了幾千年了,互聯網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作用,是給農業賦能,提高農業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的效率,但它不是農業生產活動的底層組成部分。
農業要向現代化、智慧化發展,其數字化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業生產環境優化、農機設備互通互聯的物聯網,是對生產資料這類實物的信息化;再一個就是對農業生產者的組織結構優化的互聯網平臺。所以農業轉型為融合產業的過程中不只有“農業+互聯網”,還要有“農業+物聯網”。
“農業+互聯網”的成果體現主要是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農村電子商務,又不止于電商。
讓農民種植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得掉、賣得好,從而可以更加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也讓部分農民開始從單純的生產勞動者角色轉型為集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多重角色,也就是互聯網對農業生產者的組織結構進行了優化,提高其工作效率。比如,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的大數據平臺對市場行情進行預測,從而決定某種作物的種植量;再比如網絡在線銷售、在線支付而取代了線下的面對面的交易,從而節省人力和時間成本,還有直播帶貨等等?;ヂ摼W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積聚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特別是實現物聯網的5G標準已經開始商業化,智慧農業距離現實更進一步。農業現代化正在邁向智慧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
農業+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提供信息網絡支撐環境。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能力大提升。
農業+互聯網基于開放數據、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消除了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
然而,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從業人員數仍然占我國農業人數80%以上,并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所以現在家庭農場的模式再次拿來討論是否能夠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方案。
總結:農業+互聯網的存在讓農企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產品銷售風險。同時互聯網的開放、快速、傳播特性,則將倒逼著農企更加注重品牌、特色,高效率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農業+物聯網則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中可能的自然風險,不全靠天吃飯,同時也把農民從純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