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據相關數據顯示,盡管受疫情影響近兩年智慧園區的增幅略有收窄,但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中的重要一環,未來智慧園區建設仍然將擁有一個相當高的增速,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00億的基礎上,預計2022年將沖擊3000億元大關。
一.什么是智慧園區
從技術層面來說,智慧園區是以云技術為核心,集成智能硬件,融合新一代物聯網AI技術、集成門禁、考勤、訪客、會議、無感通行、消費、手機APP等綜合應用,提供面向園區的綜合管理平臺,促進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從園區管理來說,智慧產業園是把人類智慧和智能化技術融入到園區發展與管理之中,體現在園區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管理和服務等各個方面,是信息化不斷縱深發展的一個綜合性表現。更重要的是,智慧園區建設已經成為園區開發商、運營商破解可持續發展難題、提升園區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在未來,更多園區將走上網絡全覆蓋、平臺集約化、應用智慧化、運營簡單化和節能環保的發展道路。
從2010年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智慧化建設提出到現在,智慧園區作為“智慧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發展了近10年。不同于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等可以在腦海里具象化的東西不同,智慧園區是個泛概念,是上述所有這些可以具象化的聚合并加以智慧化管理。既然智慧園區相較于普通園區更加智能化,利好更多,但就目前市場而言,為什么普及率不高呢?而建設一個真正的智慧園區到底需要做到哪些呢?
二.智慧園區的紙上談兵
古時行軍講究排兵布陣,而現在建設智慧園區也是需要講究合理設計合理布局。而現在很多智慧園區的建設卻停留在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有些園區對建設智慧園區意愿并不高,有些接受了這一概念也不會合理化建設,而也有些是建設了卻沒能真正使用起來。
其中重要原因市場和經驗讓很多園區覺得,建設智慧園區成本過高,而且成效一般,導致付費意愿不強。另外一部分就是很多項目局限在光建設不運營,智能化以后產生的諸多數據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分析利用,很多投入使用的智慧化設施,到最后都變成功能終端,里面的數據都沒能被進一步使用。
三.智慧園區到底好不好?
其實在智慧城市這一現代城市發展戰略下,智慧園區可以輔助打造城市代言,打造產業基地,謀求跨越發展,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技術的示范應用,使之成為智慧城市的縮影。
同時智慧園區也可以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向規模化、集群化、現代化升級;可以使資源集中化,從而產生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另外還可以使產業鏈協同、物流配套暢通。
這樣可以提升園區競爭力和品牌,利用信息化提升自身競爭力,建設園區管理平臺,占據價值鏈高端,提升業績。還可以建設一體化IT架構,輻射更廣闊市場空間。打造拎包入住的園區、智能管理的園區。
其實說到底,越來越多的人也知道了相比傳統園區,智慧園區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智慧園區卻依然無從下手。
四.園區智能化建設面臨的困難
一是缺乏頂層設計: 很多智慧園區建設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規劃,碎片化功能重復建設,導致系統間封閉孤立,無法平滑迭代演進
二是管理運營能力薄弱:園區管理比較粗放,大量依靠人工管理,問題處理被動響應,主動服務不足,投入和產出不達預期
三是智能化服務不夠:有些園區重視物理設施建設,對用戶體驗關注不夠,無法感知人的需求而主動服務,監管大于服務
四是基礎設施建設無力:基礎設施老化需要升級換代,缺乏智能化運作基礎
五.智慧園區解決方案
若為智慧園區打造精細化、規范化、智能化的園區服務管理體系,解決傳統園區的痛點,提供完善的智慧園區解決方案,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方案根據三大標準:應用智慧化、運營簡單化、節能環保,著力建設會“說話”的園區,好“控制”的園區,能“交流”的園區以及懂“運營”的園區。
完善的頂層設計:提供系統性和前瞻性規劃,拒絕碎片化功能重復建設,解決系統間封閉孤立
智能化建設:不僅重視物理設施建設,而且增強用戶體驗,感知人的需求而主動服務,監管和服務并重
服務方面:對園區進行管控,所帶來的服務是精準、高效、便利的,有別于人工服務,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大大提升園區軟實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成本方面:經過園區系統化智能建設,不僅降低人工成本的投入,而且提高了服務水平,真正做到產出大于投入
能源方面:以云技術為核心,打造能效管理系統平臺,不僅監測設備,也對能源進行管理分析,對用能不合理的地方進行能源結構優化
加強管理運營能力:大數據可視化展示中心和硬件綜合統一管理總平臺,實現精細化管理,解放人力資源,主動處理、主動響應、主動服務,增加投入產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