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5G商用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同一年,全球正式邁入5G時代。如今,距離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已經過去三年。在三年多的時間中,我國5G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目前我國5G也已進入到規模化應用發展的關鍵階段。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副司長趙策介紹,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161.5萬個,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成為全球首個基于獨立組網模式規模建設5G網絡的國家;登錄5G網絡的用戶已經達到4.5億,占全球5G登網用戶的70%以上;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市、縣城城區和87%的鄉鎮鎮區;建設5G行業虛擬專網5325個,5G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4.13億戶。
此外,趙策副司長還表示,今年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新增5G基站60萬個,還將實施5G行業應用“十百千”工程,選擇10個垂直行業,每個行業形成100個標桿示范,新建1000個5G行業虛擬專網,打造“5G+工業互聯網”的升級版。
自5G牌照正式發放以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在5G上的投資分別達到865億元、3171億元、736億元,三年來的總投資高達4772億元,為5G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介紹,全國5G基站、終端連接數全球占比分別超過70%和80%,寬帶平均資費下降95%以上,促進了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等行業的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的蓬勃發展。
隨著“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落地,5G未來建設目標明確。在未來的三到五年中,5G建設還將保持一個平穩的建設投入節奏。
5月17日,在2022年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表示,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推進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和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據測算,我國5G產業每投入1個單位,就將帶動6個單位的經濟產出。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預測,到2025年時,我國的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屆時將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直接創造300萬以上的就業崗位。按照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未來我國還將繼續加大5G和千兆光纖網絡建設力度,讓5G真正成為帶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引擎。
在5G的滲透率方面,今年的1-4月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為8742.5萬部,其中5G手機出貨量6846.9萬部,占同期手機出貨量的78.3%。根據三大運營商不久前公布的4月業務數據顯示,5G套餐用戶當月合計新增2115.6萬戶,累計達86911.4萬戶,5G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而且,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國移動網絡質量監測報告》顯示,我國的5G網絡平均下行接入速率和上行接入速率分別為334.98Mbps和70.21Mbps,網絡接入速率相比4G網絡提升顯著,進一步保證5G能夠支持更多形式的終端應用。
目前,我國5G網絡建設和規模均在全球領先,終端市場更為豐富,融合應用也是百花齊放。在終端應用方面,三大運營商近期先后發布了5G新通話產品,具有5G VoNR超清通話、5G視頻客服、AI語音識別、屏幕共享、遠程協作、與虛擬數智人通話等多項特色功能,多家主流手機品牌多款機型也均支持5G VoNR。
不僅如此,隨著5G建設的逐步推進,下游配套應用也將會逐漸成熟,從而再次拉動5G的相關建設,5G也已在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多個行業的諸多場景中發揮作用,不僅推動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也在改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據測算,去年全年由5G直接帶動的經濟總產出為1.3萬億元,直接帶動經濟增加值約3000億元。
當前,全球的數字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各行各業都致力于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升級。我國也形成了多個具備商業價值的典型應用場景,自去年《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印發以來,全國多地相繼出臺了5G應用相關政策,大力推動5G規模化應用,已覆蓋國民經濟97個大類中的40個,5G應用案例累計超過2萬。
作為5G商用最重要的賽道,工業互聯網是5G融合應用創新較為活躍的一個領域。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為工業乃至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實現途徑。目前,我國“5G+工業互聯網”已在十大重點行業形成多個典型應用場景。工信部部長肖亞慶曾表示,2022年將聚焦制造、礦山、電力、港口、醫療等重點行業,深度挖掘“5G+工業互聯網”產線級、車間級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標桿。
當前,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進程突飛猛進,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加速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而伴隨著今年60萬個基站的建設,“5G+工業互聯網”有望成為拉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