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投資界發布的一篇標題為《一家芯片公司倒在了B輪》的文章,在筆者的朋友圈發酵,并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這個文章的主角就是諾領科技,其主要業務是研發NB-IoT和Cat-M等蜂窩物聯網通信芯片。該公司在2020年,還宣布獲得了2個億的B輪融資,短短2年時間,從風口到倒閉,一時間,讓行業的人不勝唏噓。
這不禁讓人疑惑:難道芯片這個賽道不香了?蜂窩物聯網這個賽道不行了?
爆火的蜂窩物聯網芯片賽道
蜂窩物聯網芯片,指的是基于運營商網絡系統的通信連接芯片,主要是對無線信號進行調制與解調,這是一個很核心的芯片。
這個賽道的火熱始于NB-IoT,在2016年,NB-IoT標準凍結之后,市場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熱潮,一方面是NB-IoT描述的愿景中,可以連接數以百億級的低速率連接場景,另一方面,該技術的標準制定由華為等國產廠商深度參與,自主化程度高,并且國內外處于同一起跑線,是國產技術追趕國外競爭對手的絕佳時機,因此,也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
相應的,一批國產蜂窩芯片創業企業也順勢而起。
NB-IoT之后,蜂窩物聯網芯片的下一個流量擔當就是5G芯片,5G的火熱程度這里就不過多贅述,不過5G高速芯片相較于NB-IoT芯片研發難度大增,對于人才的要求以及資金的投入也增加很多,因此,很多中小創業型蜂窩芯片公司把精力投入了另外一個技術——Cat.1。
經過數年的市場磨合之后,市場發現NB-IoT雖然在功耗與成本上有很大優勢,但也有很多局限,尤其是在移動性與語音功能方面,限制了很多應用,因此,在2G退網的背景之下,作為4G低配版的LTE-Cat.1就承接了大量的2G連接應用。
Cat.1之后,接下來是什么?或許是5G Red-Cap,或許是5G定位芯片,或許是其他,但可以肯定的是,基于蜂窩連接的物聯網技術目前正在處于歷史爆發潮,新技術層出不窮,以滿足各式各樣的IoT需求。
蜂窩物聯網市場也正在快速發展
這個賽道之所以這么火熱,市場的需求增長是最基本的驅動力。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末,國內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達15.9億戶,如下圖可見。
2022年5月末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情況(來源:工信部)
當然,上面的圖蜂窩物聯網連接數量是累加的,不過,也可以看到這個市場也正在快速的增長。
根據我們最新獲得市場信息:
國內NB-IoT芯片的出貨量在2021年超過了1億顆,最主要的應用場景是抄表,今年以來,隨著疫情的反復,市場上基于NB-IoT的智能門磁產品出貨量也大增,達到了千萬級別。除了在國內“卷生卷死外”,國內的NB-IoT玩家也在快速的拓展海外市場。
Cat.1則是在2020年爆發的第一年市場出貨了就達到了小幾千萬,而在2021年,出貨了就過億了,受益于2G退網的時代紅利,Cat.1市場滲透很快,不過,進入2022年之后,市場需求放緩了很多。
5G高速率連接除了手機、PC、平板等產品之外,CPE等產品出貨量是主要的增長點。
當然,從數量級來說,蜂窩物聯網設備數量并沒有藍牙、wifi等小無線產品的數量多,但是其市場價值卻不小。
目前市場上的藍牙芯片價格很便宜,國產芯片中,用來傳輸音頻的藍牙芯片低端的約1.3-1.5元一顆,而BLE芯片價格大約2元出頭。
而蜂窩芯片相對價格要高很多,目前最便宜的NB-IoT芯片價格大約要1-2美元,貴的5G芯片都要三位數的價格。
所以,如果蜂窩物聯網芯片的連接數量能夠起來,其市場產值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并且,相比于藍牙、wifi等小無線技術而言,蜂窩物聯網芯片的進入門檻更高,市場集中度也更高。
逐漸卷起來的蜂窩物聯網芯片市場
最近這些年,芯片產業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因此,各類創業企業涌現,國產蜂窩物聯網芯片市場也是如此。
除了海思之外(因眾所周知的原因被打壓),紫光展銳目前逐漸成長為國產蜂窩芯片市場的第一梯隊企業,該公司的5G芯片已進入手機市場。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2022年一季度全球蜂窩物聯網模塊芯片市場上,紫光展銳以25%份額排名第2,翱捷科技以7%份額位居第3。移芯、芯翼、海思等國產企業也都有上榜。
紫光展銳與ASR是目前國內Cat.1芯片市場的“雙寡頭”,不過其他幾個國產企業,也都在全力研發Cat.1芯片產品。
而在NB-IoT芯片市場,則更加的熱鬧,有海思、紫光展銳、ASR、芯翼、移芯、智聯安、匯頂科技、芯象半導體、諾領、吾愛易達、粒子微等眾多國產芯片玩家。
市場玩家多了,自然就容易卷,首先是價格戰,NB-IoT這幾年芯片與模組的價格降幅很明顯,這也讓應用企業獲益。其次,就是產品的同質化,應對這個問題,各個廠商也都在積極嘗試在產品層面做差異化的競爭。
寫在最后
最后,我們再回到文章的開頭,諾領科技的倒閉真的就說明了資本不看好這個賽道了么。其實并不是。
就在近日,北京智聯安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億元C輪融資,而在今年早些時候,移芯通信宣布完成1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去年芯翼信息科技也完成了近5億元融資。
由此可見,資本依然在看好這個賽道。
不過,任何行業都是有“馬太效益”,最終的市場份額由幾個頭部企業占絕大多數。蜂窩物聯網芯片市場也會如此。
所以,經過數年的發展,雖然還無法判斷說競爭格局已經確定,但是哪些企業具有成為頭部的潛質也已經凸顯。
而這個時候,如果新創業的企業,還處于打磨產品,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的話,就很容易被淘汰。